植物生態:烏桕為落葉性喬木,冬季落葉前,老葉逐漸由綠轉橙而紅,形成美麗的色彩變化。樹皮灰色,有淺縱裂。葉互生,具乳汁,葉柄長2至5公分,葉片菱狀卵形,先端銳尖,基廣楔形,全緣,長與寬相近,各約3至7公分,葉片基部有兩枚腺體,葉面緣色,葉背初為粉白,後變黃綠。五、六月間開花,總狀花序,頂生,長約7至12公分,花單性,花綠味黃色。蒴果為橢圓狀球形,初為綠色,成熟為黑褐色,熟後自動開裂為三瓣,種子三粒,外被白色蠟質層。;文獻集解: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引<玄中記>說「荊陽有烏臼」,但卻沒有對它的染色用途多作說明。明代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又引<玄中記>記載,它的說明螭多--「烏臼,樹高數仞,葉似梨可,花黃白,子黑色,極易生長。玄扈先生曰:烏臼樹,收子取油,……塗髮變黑,又可入漆,可造紙用……其葉可染皂……」在「集解」上則有「藏器曰:葉可染皁,子可壓油,然燈極明。宗奭曰:葉如小杏葉,但微薄而綠,色差淡。子八九月熟,初青後黑,分為三瓣。時珍曰:南方平澤甚多,今江西人種植,采子蒸煮,取魯澆燭貨之,子上皮魯勝于仁也。」<台灣通史.卷二十八虞衡志>中記「烏桕,台本較多,晚秋之時葉變紅色,材可作器,子可搾油,又可製蠟。」此外《葛瑪廳志》、《台南縣志》、《重修台灣府志》中皆有提到烏桕。烏桕除了取脂作蠟燭外,民間也作為染色之用,根皮、葉、種子皆可入藥,種子搾油可當髮油及燃燈油脂。《原色台灣藥用植物圖鑑》書中記載其成份甚多,其中也提到「乾葉含鞣質」,所以前述之「其葉可染皁」主要應是鞣質(單寧酸)產生的作用。;採集季節:八月;染材用量:500%;染色布樣:棉布;染媒:石灰;日曬堅牢度:4;水洗堅牢度:4;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