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態:荷花又稱蓮花,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根莖為米色,多節,形狀介於圓柱至方柱形之間,各節外觀近紡錘形,可食,地下莖橫生於水底爛泥中,葉從地下莖節上長出來,葉柄甚長,管狀柱形,柄上有細剌。葉大呈扁圓形或盾形,先端微微凸出,外緣略下垂而呈波浪狀,俗稱荷葉邊,中央較低漥,清晨或雨後常見水珠滾動,葉片為綠色帶粉青,直徑約三十多公分到五十多公分間,葉脈為放射狀,條紋分明。夏天,花梗伸出水面,高度與葉片相當,花梗之粗細及形態亦與葉柄相仿。花梗先端開紅、白或粉紅色花朵,花萼4至5片,花瓣數多,倒卵形,瓣上有多條縱紋。雌蕊與花托居中,呈蓮蓬頭狀,瓣落之後,逐漸增大,內為海綿狀,外形如蜂窩,蓮蓬內藏有多粒蓮子,蓮子橢圓形,果皮堅硬,顏色暗黑,去殼之後的蓮子呈米色,煮後質綿味美。;文獻集解:荷是國人普遍喜愛的植物,喜愛之情,古今皆然。《詩經》中有「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蘺萏……」及「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之句,「蘺萏」、「荷華」皆指荷花,這說明早在三千年前,荷即已和先民的生活產生了極密切的互動。其後歷代詩人文士,也屢屢對荷歌詠讚頌,最著名的是周敦頤的「愛蓮說」,文中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夭。」的對比性描述,使得荷花在國人心目中產生了高雅聖潔的形象。明代《草本綱目》對荷的記述頗為詳盡,「其根藕,其實蓮,其莖葉荷,……藕生水中,其葉名荷,按爾雅云:荷芙蕖,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蘺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已將荷全身各部份器官都賦予特定名稱。同時對於荷的生態也有深刻的記述「……以蓮子種者生遲,藕芽種者最易發,其芽穿泥成白蒻,即蔤也,長者至丈餘,五六月嫩時沒水取之,可做蔬聒,俗呼藕絲菜。節生二莖,一為藕荷,其葉貼水,其下旁行生藕也。一為芰荷,其葉出水,其旁莖生花也,其葉清明後生。六七月開花,花有紅、白、粉紅三色,花心有黃鬚蕊,長寸餘,鬚內即蓮也,花褪蓮房成菂,菂在房如蜂子在窠之狀,六七月採嫩者,生食肥美,至秋房枯子黑,其堅如石,謂之石蓮子。八九月收之,斫去黑殼,貨之四方,謂之蓮肉,冬月至春,掘藕食之,藕白,有孔有絲……。」自古以來除了畜養眾生的五殼桑麻之外,少有植物能像荷般地受先民所重視。;採集季節:七月;染材用量:300%;染色布樣:棉布;染媒:醋酸鋁;日曬堅牢度:5;水洗堅牢度:5;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