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一二三自由日二週年紀念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一二三自由日二週年紀念

本影片為「一二三自由日二週年紀念」,拍攝時間為1956年1月23日,放映時間不詳,片長共1分44秒,音軌完整清晰。

本影片為拍攝1956年1月23日於臺北中山堂舉辦慶祝一二三自由日二週年紀念的慶祝大會。從影片中可見,紀念大會舉行之情景,出席者有「反共義士」劉泉松,任本次大會主席,另有時任行政院長俞鴻鈞、韓國駐華大使金弘一、亞盟中國總會理事長谷正綱、歐洲自由婦女協會主席費吳生夫人、大陸反共代表李大成等人參加此慶祝大會並致詞。大會尾端以全體人士歌唱反共歌曲禮成,當日臺北新公園大會另舉辦遊園大會。

一二三自由日是紀念韓戰時投奔至臺灣的「反共義士」之政治性節日。該紀念日以「反共義士」從戰俘變成自由民的當日,1954年1月23日,作為命名,意即這些人員真正獲得自由。於此之前,1953年1月23日中華民國各界援助留韓反共義士委員會就曾發動「自由日運動」,要求如期釋放戰俘,使他們獲得自由。1953年12月7日,中華民國各界援助留韓中國反共義士委員會舉行會議,決議1953年12月23日「解釋」期滿後要發動「自由日運動」,以紀念「反共義士」爭取自由之貢獻,和激發「大陸同胞」反正起義的決心和行動。

因此,「自由日運動」原先就是爭取韓戰反共戰俘的政治運動,1954年1月23日以「反共義士自由日」舉行,正是中華民國各界援助留韓反共義士委員會的特別規劃,當年一二三成為「反共義士自由日」極大的宣傳,報章雜誌的文章、漫畫和郵票都以「一二三」作為自由和反共的象徵。每屆的自由日紀念,便不斷重申韓戰「反共義士」的意義,政府也將當時國際所發生有關反共的時事一同宣傳。例如:第一屆自由日因一江山島淪陷,中華民國政府即加強「將一二三的理想吹進中國大陸」的說法,並發起「條條大路通自由」運動。二週年時,「條條大路通自由」運動有所斬獲,例如中國大陸漁民逃離至臺灣,四川的反共團體常務李大成也來到臺灣,政府因此加強支持中國大陸內部反共團體的文宣。

中華民國以這些受國際注意的韓戰「反共義士」作為宣揚政府立場的宣傳工具,每週年舉辦的「一二三自由日」就是政府的例行性號召。1969年,美國尼克森總統開始進行「中」美關係正常化,自由日又更多是中華民國向國際證明自己與呼籲反共立場的功能,並向國內表達「莊敬自強」。1980年代起,自由日中「反共」一詞逐漸減少,轉為表達「自由化、民主化」為主,僅在1988年蔣經國逝世和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才又短暫增加。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56/01/23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