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新生大廈落成」,拍攝時間為1956年12月31日,放映時間為1957年1月1日,片長1分21秒,音軌完整清晰。
1955年3月開始動工的新生大廈,位於臺北市衡陽街口。畫面中,首先呈現施工畫面,工人們走在鋼架上進行施作,地面的工人則負責挑土。隨後,畫面轉到落成典禮之際,大樓外觀以英文寫著「SHIN SHENG THEATER」,入口上方則有派拉蒙影業的電影畫板,入口處則有布條掛著「新生大戲院開幕典禮」的字樣。典禮上,邀請時任臺北市長高玉樹主持揭幕,並請三位女影星吳驚鴻、黃曼、夷光進行剪綵。而新生大戲院是本大樓的主要事業,其內部設備按照國際標準,有座位1600個,成為當時熱門的電影院。
新生大廈是戰後臺灣第一個超過20公尺的建築,也是第一座採用波狀鋁皮鋼架的建築,原先規劃五層樓的建築作為戲院使用,但後來試圖申請增加餐廳、舞廳和百貨公司等用途,考量到安全問題,一路經過臺北市工務局3任局長方才核准,並於1956年落成。在規劃上,臨衡陽路的部分,第一層租給建新百貨公司、二三樓則是咖啡廳與餐館、四到六層樓則是作為旅社使用;而靠近中華路的建築,則規畫給新生大戲院使用,並於1956年12月31日開幕,也是本新聞片所記錄的時刻。
本大樓最為知名也是最主要的即是新生大戲院,由於建設時使用波狀鋁皮鋼架,此鋼架在隔音與耐震上十分良好,且電影院的設備符合國際標準,諸如裝設長60呎,高33呎的「神鏡」(Miracle Mirror)大銀幕及35W擴聲機四臺,使得新生大戲院成為臺北市知名的戲院場所。
然而,不幸的是,在1966年1月19日新生大戲院發生大火,其波狀鋁皮鋼架不耐火、又因為樓梯、電梯的設計過少,使得人們無法順利逃生,造成31人不幸罹難的慘劇。爾後,於1968年1月,原先發生大火的新生戲院拆除並重建完成,改名為「新聲大戲院」,也曾在1980年代作為舉辦金馬國際影展的場地之一。到了1988年,戲院暫時歇業進行整修,但在整修時工人施作不當,又引起大火,隔年,業主放棄本地再作為電影院的計畫,轉為金融投資場所,並在2002年錢櫃KTV搬遷至此,是為錢櫃中華路新館,一路經營至今。
新生大廈的老闆為周陳玉樹,其出生於貧寒家庭,因為戰後與國民政府良好,接收不少日本人留下的土地,並從事房地產業起家,爾後他轉而投資電影業,在1950、1960年代的臺北擁有多家戲院,打造出屬於自己的電影王國,包含本新聞片的新生戲院戲院,亦有1964年開幕,為當時全臺灣最大的樂聲戲院以及1966年開幕營運的國聲戲院。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