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南投縣日月潭文武廟重建完成」,拍攝時間為1972年,放映時間不明,片長共2分12秒,音軌聲音清晰。
南投縣日月潭文武廟於1972年完成本廟重建工程,臺灣省政府主席陳大慶主持剪綵,臺北市市長高玉樹等各界來賓觀禮。影片中旁白說道,文武廟建於1934年,因日月潭觀光事業日漸熱烈,政府決定注挹約1240萬工程款協助年久失修的廟體,工程分4期,為開拓基地、本廟初模以及內外零星工項等,在影片拍攝當下來到第3期進度。
日月潭文武廟為位於當地水域的兩間宮廟所合併,一為日月村的「益化堂」,一為水社村的「龍鳳宮」。1919年(大正8年),「臺灣總督府」規劃引濁水溪水注日月潭內,藉此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可謂當時亞洲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日月潭水位因此上升二十餘公尺,潭畔聚落及耕地全部淪為水域,居民被迫遷移,前述兩間宮廟也是如此。是故,經二廟管理人及地方人士奔走協商,二間廟產由電力株式會社收購,籌建委員會決議擇地興建合祀二廟神祇的新廟,並申請租用日月潭北山保安林地為廟地,於1934年11月興工,歷經4年,於1938年竣工。奉祀孔子、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及從祀諸神,故稱「文武廟」。
逢40年代起國內觀光事業興起,日月潭為風景名勝之一,連帶文武廟也受到重視,考量廟腹窄小,年久失修之當時現況,自1964年起,逐步建設相關廟體建築,依序籌建招待所、湖邊碼頭及登天梯,自此水陸交通便捷,香客日增。並於1969年展開本廟重建工程,其工程浩大,人力及經費所需甚鉅,原估計需費10年時間重建,因受政府當局的大力支持與經費支援,且配合建國60周年活動,1971年其廟宇主體建築已大致完成,隔年一月舉行安座典禮。重建工僅歷時兩年三個月即告峻事,工事提前七年完成。嗣後續辦零星工程,於1976年正式落成。
1999年9月21日凌晨,魚池地區發生芮氏7.3大地震,文武廟廟埕崩裂,前殿毀損,鐘樓倒塌,中後二殿結構損毀,前身為招待所的香客大樓,景聖樓半倒。廟方決議仍要爭取整建,並循前例奔波籌款,得到日月潭國家風景管理處、南投縣政府、臺電電源開發基金會的補助經費,乃至遊客信眾及友廟的資助,終於2003年完成整建,同時在廟埕樹立「贔屭馱石碑」,銘刻各界贊助芳名。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