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北港媽祖出巡」,拍攝時間為1962年4月23日,放映時間不詳,片長共1分32秒,音軌已毀損。
本影片為拍攝1962年4月23日開始的北港媽祖出巡。北港鎮於1962年4月23日開始舉行為期2天的大拜拜和媽祖鑾駕大遊行。自22日下午,就有全臺各地前來朝聖進香的香客陸續抵達,使北港鎮大街小巷到處人潮洶湧。影片中可見人山人海的朝聖熱鬧情況以及媽祖鑾轎進廟之情況與伴隨前進的陣頭,信眾持著香旗隨鑾轎移動,鑾轎則有神將、鼓吹陣等引路。。
北港朝天宮源於創建於1700年(康熙39年)的笨港街天妃廟。天妃廟因位於臺灣中部港口,在經濟與交通上具備信仰傳播的優勢。日治時期,現代化鐵路的發達和媒體的傳播,使北港朝天宮的進香變得更加盛大,並且多了旅遊色彩。日本政府將媽祖視為儒教信仰神祇,基於日本也有儒學思想基礎,也存多神信仰,因此在日本統治初期至1936年之前,實施較柔軟的宗教政策,肯定信仰在鄉土意識的價值。北港朝天宮因香火鼎盛,統治者也試圖拉攏。1907至1912年間,北港朝天宮受官方支持下獲得擴建,整併因地震受損的北港文廟、增加三官大帝的祭祀,藉此擴張規模。其中,又透過官員的參拜,北港朝天宮增添官方祀典認證。皇民化運動期間,媽祖信仰一度被批評過於迷信,具有道教色彩,應予以改革。1936年,北港朝天宮自行成立「貧民診療所」,設立現代化醫療設施從事社會救濟,以此作為自主改革的手段之一。北港朝天宮在寺廟整理運動期間,仍受到一定波及,經整理後只有具儒教色彩媽祖和文昌帝君等神允許保留。戰後,北港亦受二二八事件影響,民間宗教活動一度暫歇。1953年才有進香活動的相關報導,1954年開始出現政府官員和政要前往北港朝天宮參拜。媽祖誕辰為媽祖信眾最主要的進香時刻,此時也是北港經濟最活絡期,相關的旅館業、金香業、物產業皆仰賴其發展,陣頭文化也受媽祖進香時得到傳播展示空間。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