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高速之旅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影片為「高速之旅」,拍攝時間1978年10月31日,放映時間1979年3月1日,片長8分54秒,音軌完整清晰。

臺灣國道高速公路是政府十項建設之一,政府投入大量人力及經費,欲為全國人民帶來便利的交通與貨物的快速運輸。1978年10月31日全線通車典禮當日,有數千人聚集在中沙大橋現場觀看,由交通部部長林金生於典禮上致詞並主持剪綵。公路局新型國光號客車自美國進口,並於11月1日展開營運,影片拍攝其外觀及內部設備。民眾男女老少各個排隊搭乘國光號,車上有各式書報雜誌可供旅客閱讀,並有女服務員報告行程。一出臺北市,國光號便經過全臺車道最多的泰山收費站,接著在臺中的泰安休息站稍做休息,休息站內提供茶水、餐飲及毛巾,旅客亦可下車散步、欣賞花卉。國光號以高雄與臺北為起點,從早上7點至次日凌晨2點,每隔20分鐘即發車。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到高雄,全長373公里,總經費為477億元,自臺北到高雄只要4個小時,大為縮短民眾的交通時間。

1972年5月,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同一時間,我國面臨被逐出聯合國、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以及日本與中共政權建交等外交上的重大挫折,隔年又碰上全球性的石油危機,各項處境都不順遂。蔣經國為了解決石油危機所帶來的國內經濟衝擊,故於1973年12月16日提出十大建設計畫。十大建設計畫包括6項交通建設:中山高速公路、西線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臺中港、蘇澳港和中正國際機場,為壯大經濟動脈、繁榮工商業所必須;另外是3項重化工業:一貫作業煉鋼廠、石油化學工業及大造船廠等,為改善臺灣工業結構、奠定重化工業基礎的關鍵產業;最後一項則是核能發電廠,為充裕能源供應的重要建設。在計畫進行期間,正逢國際經濟因石油危機發生全球性的不景氣現象,十項建設投注的2千多億元資金,因投資時間得宜,且其投資支出的顛峰年份,剛好能彌補不景氣時民間投資支出的減少,因此,國內經濟不但沒有引起物價上漲,而且對促進景氣的復甦、加速經濟成長有很大的貢獻。

於1978年通車的國道1號中山高速公路,是當時十大建設中最受矚目的工程。興建初期,國內還沒有建設高速公路的經驗,因此是由美國帝力凱撒顧問公司(DCI)辦理工程設計監造,三重中壢段分別由韓國極東、日本青木及國內榮工處、中華工程、利德工程公司承辦。在國外顧問公司的協辦下,我國也從中學到許多設計監造的寶貴經驗,並翻譯了美國加州高速公路工程規範,作為我國高速公路施工規範重要參考,後續工程則是由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及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自行設計監造。長達372.5公里的中山高速公路,在7年之內便興建完工。如今回頭檢視,國道1號作為我國興建的第一條高速公路,不僅完全達成第一代高速公路所講求的施工品質、道路平整度與提高行車速度,基隆至高雄行車時間由原來的9小時縮短為4小時,同時也成為後續其他國道設計規劃的一項良好前例與典範。該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至鳳山,中以支線連接桃園、小港兩個國際機場,及臺中、高雄兩個國際港,全長373公里。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高速之旅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5397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78/10/31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