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為「台灣省鼠害防治計劃工作檢討會」,拍攝時間1972年9月19日,放映時間不明,片長56秒,音軌完整清晰。
本片拍攝1972年9月19日於臺灣省政資料館舉行的臺灣省鼠害防疫計畫工作檢討會。本檢討會由臺灣省農林廳廳長張訓舜及衛生處副處長胡惠德共同主持,臺下與會人士眾多,兩位主持輪流致詞,並由省政府主席謝東閔親臨會議勉勵各級防治鼠害的相關人員,而後頒發獎狀給1971年與1972年在防治鼠害上成績優良的單位。本次的檢討會是為了檢討過去的方法與經驗,作為日後改進依據,以達到維護農作物生產的目的。
臺灣的鼠害防治在日治時期就可見得,日人統治臺灣後首先面對的問題即是臺灣的各種風土病,帶來鼠疫與其他疾病的老鼠即是一大問題,特別是1896年開始流行的鼠疫問題。當時主要透過懸賞、保甲監督等方式滅鼠,手段包含捕鼠器與毒藥,同時也搭配家屋法規設置、改變地景等方式,但鼠疫並未絕跡仍持續影響臺灣社會。
與日治時期不同,本片拍攝的滅鼠計畫主要針對農地的鼠害問題,以1960年代為例,因鼠害而損失的甘蔗約佔4.6%,影響原先能夠帶來出口外匯的砂糖產量。除了甘蔗,老鼠對於田間設施、疾病傳播的影響也相當大。
1951年臺糖公司試用「殺鼠靈」作為鼠害防治的藥劑,成效良好,因此化學藥劑成為滅鼠重要工具。1957年開始有組織性的鼠害防治工作,在行政院農復會、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糧食局、臺灣糖業公司、臺灣省農會聯合組成的「臺灣省野鼠防治委員會」推動下,各地開始推動鼠害防治工作,但此時各地的防治經費多為各地自行編列籌措,直到1970年開始推動「鼠害防治六年計劃」後,才結合中央與地方的經費和物資供應。1998年6月24日,行政院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成立後,接手農復會處理的鼠害防治工作,然而鼠害防治所使用的化學藥劑卻影響了以鼠類為食的猛禽,此一問題也使得「滅鼠週」成效、滅鼠手段等問題浮上檯面。
面對滅鼠工作衍生的環境問題,行政院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重新盤點鼠類對於農作損失、傳染病防治的影響,以及1957年起推動滅鼠週後的滅鼠成效,決議在2015年停辦滅鼠週。並自2016年起停止補助地方政府採購滅鼠藥,期待透過自然環境中食物鏈的平衡,來減低鼠類的危害。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