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葛樂禮颱風過境本省北部受災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葛樂禮颱風過境本省北部受災

本片為「葛樂禮颱風過境本省北部受災」,拍攝時間為1963年9月10日至1963年9月11日,放映時間不明,片長3分23秒,音軌完整清晰。

強烈颱風葛樂禮於1963年9月10日至11日夾著狂風暴雨掃過臺灣,災情嚴重,雖然颱風眼並非位在臺灣,亦沒有登陸,但卻帶來相當嚴重的災情。從影片中可見,各處河川的水位都已經超過了警戒線,臺北淡水河的雙園堤防一號水門發現裂口,情況岌岌可危。幸虧在運輸部隊、警察和民防隊員的合力搶救之下,使危機化險為夷。旁白說道,「他們冒著風雨為保護市民的生命財產而不顧自己的生命,這種精神著實令人感動」。

根據臺灣省氣象所的統計,葛樂禮颱風給臺北帶來的雨量多達450公厘,甚至一向不淹水的成都路、延平北路一帶都變成一片汪洋,至於較低窪地的大同區和雙園區更是水深數尺。

興建完成的石門水庫,一夜之間蓄水達1億多立方公尺,由於淡水河上游的大嵙崁溪(今稱大漢溪)溪水暴漲,迫得石門水庫於11日上午5點45分開始洩洪調節,最高排水量達每秒9000立方公尺,從水庫一洪道6面閘門流出來的洪水猶如萬馬奔騰,相當驚險壯觀。

由於石門水庫的有效調節,使臺北地區的水患減輕,否則淹水的情況將比當前嚴重更多。臺北市各學校收容的災民,約有1萬5000人,由救護人員及警察救出以後送到各校收容所,在這裡他們獲得妥善的照顧和慰問。

颱風過後,店家開始清理積水與淤泥,許多房屋倒塌、路面塌陷。初步統計臺灣各地受葛樂禮颱風侵襲,已倒塌房屋1000多間,死傷和失蹤50多人,電力、電訊、公路、鐵路遭受重大災害,政府下令迅速救災。

1963年9月8日上午11時發布海上颱風警報,下午2點,葛樂禮強烈颱風的中心位置在北緯二度東京130.6度,即恆春東方約1100公里的海面上,向西北西運行,每小時25公里,最大風速每秒55公尺,暴風半徑300公里。直至晚上,發佈陸上颱風警報,臺灣各地將進入暴風圈範圍。

根據官方統計,臺北市的災情與最為嚴重,由於颱風的鋒頭直接對準臺北,狂風暴雨使積水一時難以排出。再者,臺北市低窪地區的房屋,不但沒有進行有計劃的遷徙,且屋數有日益增多的現象,因而遭受水困的人數隨之增加。此外,臺北市道路的排水系統大多老舊,且多被新興建築所阻塞,使得以往從不積水之地區竟成為淹水重災區。所幸,受眾人矚目將於年底竣工的石門水庫發揮了功效,使得臺北市免於盡成澤國。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葛樂禮颱風過境本省北部受災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5388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3/09/10 ~ 1963/09/11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