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為「中等學校教師檢定考試在台中市舉行」,拍攝時間為1970年2月13日,放映時間不明,片長1分4秒,音軌完整清晰。
本片拍攝1970年2月13日於省立臺中一中以及省立臺中商專舉行的中等學校教師檢定考試,本次考試約有4000多人參與,考場入口懸掛大大的看板寫著「五十九年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檢定考試第一考區」。接著拍攝省教育廳廳長潘振球至考場巡視,考生們各個低頭振筆疾書,監考人員盡職的來回巡視,旁白提到多數考生已有工作,檢定考試能夠連考三年,通過一科便登記一科,因此考生負擔較輕,在考試時也顯得輕鬆有自信。潘廳長對於考試秩序相當滿意,並強調選拔應公平公正,以期為教育工作選拔優秀的人才。
自1932年起,中華民國就陸續訂定了〈師範學校法〉以及〈師範學校規程〉等法規,將師範學校設定為中學師資的培育機構。而二戰過後,國民政府掌管臺灣以來,由於過去教育相關業務多由日人掌控,而接受日本教育的臺灣人又不受國民政府接受,因此教師人才嚴重不足,曾暫時出現以檢定考試的方式填補教員的空缺。為了加速可用教員的產生,1955年開始師範學校改制為大學,例如省立師範學校便改制為臺灣省師範大學,或是一般大學之中開始設立教育學系,先後的改制也讓教員的訓練提升到大學層級,希望透過增進教師的訓練來提升學生的素質。1968年我國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相關的職缺再次增加,既有的法規也開始跟不上師資培育課程的發展,終於在1976年〈師範教育法〉三讀通過,對於職前教育、實習及在職教育有了更完整的規範,同時帶來的是師範院校為主的師培模式,容易造成師資數量的不足。1994年〈師資培育法〉通過,承襲前述的幾個師培相關法律,〈師資培育法〉改變了僅由少數院校培育師資的一元模式,帶有解嚴後多元化呼聲的色彩,以及市場競爭調節供需的特質,同時也成為我們現在熟知的師培模式:研修教育學程、實習、取得教師資格。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