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省立二女中校慶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影片為「省立二女中校慶」,拍攝時間1960年12月8日,放映時間無法確認,片長1分35秒,音軌完整清晰。

1960年12月8日為臺北市省立第二女子中學的校慶紀念日,該校全體師生和畢業校友皆以愉快的心情歡度校慶。上午9點鐘舉行紀念會,並有軍訓檢閱,由青年救國團副主任吳兆棠擔任檢閱官。影片畫面中可見二女中師生整齊列隊依序進場,新成立的儀隊表演操槍技巧。第二女子中學在臺北市有光榮的歷史和輝煌的紀錄,近年來,除了在學業上保持傳統的最高水準以外,並且注重學生的體育及德育培養,獲得各界讚美。影片最後可見學生穿著軍訓服行進司令臺前,以及穿著運動服進行健康操的畫面。

本新聞片所介紹的省立北二女中,即是今日簡稱「中山女高」的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1896年,日本政府在臺北芝山岩創立學堂,開啟臺灣新式教育。隔年4月,日本政府在昔日文風鼎盛且重視教育的士林設置「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女子分教場」。1898年,根據「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規程」將第一附屬女子分校,更名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故俗稱「士林女學校」。儘管創校之初規模甚小,且學生流動率大,惟該校為日本領臺後,第一所新式女子教育機關,開啟女子教育之先聲,時人稱之為「本島女子教育之濫觴」。創校初期教學內容以技藝、實用類別為主,包括:日語、造花、編織和裁縫。

1902年,該校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為當時日本政府提供臺籍女子唯一公立「高等教育」的學校。至1908年後,遷至宗教文化匯聚的艋舺,並借用現今老松國小的校舍作為教室授課,後於1910年更名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1915年之後,遷移至西門町三丁目 11番地的後菜園,建置完整且獨立的校舍。該校原本分組教授初等及中等教育,其中,甲組畢業生,因是臺灣人中少數受過中等教育的女性,加以課程偏重技藝教育,符合公學校技藝科教師所需條件,故學生往往不待畢業,各地公學校就爭相聘用,因此,許多畢業生都投入教育界,堪稱女教師的搖籃。至1919年1月,「臺灣教育令」頒布後,正式改制為「臺灣公立臺北女子高級普通學校」,更附設全臺唯一的女子師範科,提供女子教育員培訓功能。1922年再升格為「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期間校舍幾經遷移,改制為三高女後,學生數逐年增加,校舍多次擴建仍不敷使用,1935年終於獲得臺北州知事及總督府當局同意,於今中山女高校地新建校舍。

戰後,該校易名「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並於12月8日正式接收,同時將該日定為校慶日。該校除了知識技能培育之外,亦重視體育教育,如1950年碧濤籃球隊聞名全國,培育優秀的國手人才。1967年再度更名為「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簡稱中山女高。

中山女高自創立以來已擁有百年的歷史,校舍一共經歷了8次更名,4次遷移:最早於文風鼎盛的士林小北街創校,為臺灣的女子教育啟航;隨後遷至宗教文化薰陶的艋舺連花街,為女子技藝教育的搖籃;之後遷往繁華的西門後菜園,為女子師範教育的先驅;最後遷至目前現址,正式成為全人教育的培育園地。從創校之初的乏人問津,至三高女時期激烈的入學競爭,其沿革代表了臺灣女子教育發展的縮影。在教育機會不均的殖民時期,三高女是臺籍女子所能就讀的「最高學府」,也是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學習殿堂,非極其優秀者難以入學,因而畢業生中表現傑出者,不勝枚舉,例如第一位女畫家陳進、臺灣政壇第一位女將謝娥等均畢業於三高女。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省立二女中校慶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53806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0/12/08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