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台灣區運動會(一)」,拍攝時間1974年10月26日,放映時間不詳,片長11分44秒,音軌完整清晰。
本新聞片記錄下1974年臺灣區運動會開幕典禮,影片為彩色,但褪色嚴重,整部影片偏藍、紅色調。
在新聞伊始,介紹全臺各地的運動員,乘著各式交通工具,如火車、汽車、飛機來到高雄市準備出征參賽。臺灣區運在10月26日(旁白誤植為11月)於高雄市立體育場隆重舉行。而高雄市立體育場的跑道為了本屆區運,特地改為「速維龍」紅色人工跑道。此跑道具有彈性、耐冷熱以及不怕雨水等優點,是當時全世界新穎的體育設備,也是遠東地區首個啟用的國家。
鏡頭轉換到開幕典禮當天,由臺灣省政府主席謝東閔主持,行政院院長蔣經國亦親臨會場。開幕式首先由高雄市長且為大會籌備主任的王玉雲引領4千9百多位選手通過司令台繞場接受檢閱,各縣市旗手分舉縣市牌子及旗幟帶領運動員往前行。
旁白提到,本屆區運會的主要目的是慶祝臺灣第二十九屆光復節,並將競賽的成果恭祝總統(蔣中正)八秩晉八華誔。同時,也提到臺北市自改制升格為直轄市後已有7年沒參加省運會,在本屆賽事中臺北市特別分成東、南、西、北4組共計1千多位選手參加盛會,為首屆臺灣區運動會奠定成功基礎。
鏡頭隨後帶回會場,可見會場滿場的觀眾、人潮洶湧,旁白亦提到本屆賽事運動員參賽數為以往最多。隨後,由高雄市五福國中以純中國式的鑼鼓樂隊進場演奏,接續為海軍官校鼓號樂隊以及6位體專女學生高舉大會會旗通過司令台。爾後由三級跳遠紀錄保持人陳明智高舉聖火繞場並點燃。
特別的是,可以在畫面中看到司令臺對面的觀眾席上,坐著許多手舉牌子(一面為紅,一面為白)的學生。透過事先的排練,隨著開幕式的進行,將紅白牌子排列成字幕,讓與會來賓可以了解當下的進場單位、演出橋段等等。
聖火點燃後,大會升起會旗,施放和平鴿,並呈獻總統壽禮,由參軍長黎玉璽代表接受。隨後,黎玉璽、謝東閔、蔣經國等人先後致詞與勉勵,而高雄市選手呂明秀代表全體運動員進行宣誓,宣誓後則是表演節目橋段。
本屆的表演節目,包括由高雄女中大會舞、高雄中學大會操、五福國中十項建設舞、七賢國中為恭祝總統萬壽無疆的「華夏光輝」舞蹈等。在新聞片尾聲,則是蔣經國步下司令台繞行運動場一周,並擔任首項賽事,各縣市首長賽跑的臨時裁判以及發令員。
1974年,臺灣省運動會與臺北市運動會合併成為首屆臺灣區運動會。究其背景,是因為臺北市於1967年升格為直轄市,有7年的時間未參與臺灣省運動會,並改以舉辦臺北市運動會。為了將臺北市納入運動會範疇,有關單位經過多次討論後,遂將運動會改為臺灣區運動會,將兩項運動賽事合併,以增加大會舉辦經費、選手素質、競爭程度以及觀眾參與意願。
在確定舉辦臺灣區運動會後,高雄市在4月22日決定花費1,200萬餘元鋪設速維龍(Hevon)跑道,是符合當時世界最新標準的新式跑道,也是臺灣首座不是泥土的田徑跑道。
在本屆賽會中,亦新增、更改部分規定,分別是加入劍道比賽項目;參與運動員年齡降低兩歲,改為年滿12歲(於1962年10月26日前出生者)即可參賽,讓年輕有資質的選手可以與眾多好手切磋交流;球類比賽從原先單淘汰賽制改為循環賽制,以避免球隊遠道而來,卻只比一兩場就打包回家的情況,且增設種子隊,以提升各縣市隊伍全力比賽的意願。
在聖火傳遞方面,於10月20日依循省運慣例從臺南市延平郡王祠點燃聖火,並一路向北傳遞直到臺北國際機場,再飛至澎湖繞島三圈後,空運至高雄市,繞行市區一周後進到會場。
在運動員參與人數方面,總計有6700餘人參賽,是歷年省運以來最多的參賽人數,其中又以高雄市、屏東縣佔參賽人數前兩名,而澎湖縣參賽人數則為倒數。
本屆賽事於1974年10月26日開幕,至同月30日閉幕,一共進行5天的賽程,總計共有5項9人刷新全國紀錄,平全國紀錄者1人,而打破或平省市紀錄者有200人次。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