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匪乒乓球一級選手施本善投奔自由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匪乒乓球一級選手施本善投奔自由

本影片為「匪乒乓球一級選手施本善投奔自由」,拍攝時間1967年1月26日,放映時間1967年2月1日,片長2分35秒,音軌已毀損。

本影片為1967年中國北京大學學生周白雲和乒乓球國手施本善投奔臺灣的政治宣傳片,1月26日,災胞救濟總會理事長谷正綱接見周白雲和施本善,並致贈慰問金,隨後在祕書長方治的陪同下,在災胞救濟總會大禮堂召開記者會。

1月29日,周白雲和施本善出席在臺北市三軍軍官俱樂部舉行的中國青年學術研究會第5屆會員大會,影片最後是1月30日,施本善前往臺灣師範大學參加座談會,並在體育館和師大桌球隊表演桌球。

1949年兩岸分治後,許多中國人仍然陸續從大陸地區逃至海外,而逃至臺灣的人即被稱為反共義士,作為宣傳共產黨暴政的政治樣板,19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掀起文化大革命,因此引起新一波逃難潮,當時較為年輕的學生多是逃至香港,再透過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的安排來到臺灣,並協助安排接受大學教育。周白雲是江蘇如皋人,從上海逃至香港,施本善則是於廣東體育文化學院受訓之桌球選手,從廣東逃至澳門,最終兩人在災胞救濟總會安排下同赴臺灣,並接受一連串公開訪問。

此外,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兩岸開始爭奪奧運的中國代表權,並擴及各個國際單項協會,由於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會員,受到國際承認,因此取得多數單項協會的會籍,但中華人民共和國仍於1952年成為國際乒乓球總會的會員,因此大力推動桌球運動做為國際發聲的管道。由於臺灣並未加入國際桌球總會,因此抵臺後的施本善並未代表中華民國參與國際賽事。但在1970年代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解凍,並開展「乒乓外交」時,施本善再度以大陸出身的桌球選手之姿,成為中華民國抗拒乒乓外交的政治符號。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匪乒乓球一級選手施本善投奔自由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53768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7/01/26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