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為「大陳軍民撤退來臺」,拍攝於1955年2月9日,放映時間不明,片長2分32秒,音軌已毀損。
因一江山島戰役失利,大陳島暴露於中國共產黨軍力的危險中,1955年2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在美國政府的協助下將大陳島上的居民撤退至臺灣。當日載著萬餘人的6艘美軍運輸艦及2艘海軍登陸艦,在兩軍軍艦的護衛下抵達基隆港。社會各界共千餘人在碼頭歡迎,包括中華民國政府官員彭孟緝、嚴家淦等人,而美國第七艦隊司令蒲賴德(Alfred M. Pride)(英文?)亦到場視察。大陳民眾在下船後,收到政府派發的物資,隨後乘上車輛前往休息點,並食用準備好的飯菜。
大陳島分為上、下二島,為台州列島的主島,在1955年中華民國國軍從島上撤退前,是中華民國最北的反共據點,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具重要的戰略地位。在1950年代初期,蔣中正為「反攻大陸」目標,希望守住大陳島,並派駐國軍第46師於此。第46師是第一個改制成美式標準裝備的重裝師,具相當的戰鬥力,為陸軍精銳。除國軍外,中華民國政府也與大陳的反共游擊隊有聯繫,並由美國協助訓練。
然而,從1954年夏天開始,在中國解放軍的行動下,國軍逐漸失去東海的制空及制海權。在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戰役正式展開。失去海空掩護,且沒有援軍的國軍最後大敗,駐一江山島國軍全體陣亡。在失去一江山後,蔣中正決定接受撤退大陳的建議,在美軍的掩護下,將大陳的民眾撤離至臺灣。至於美國為何在一江山戰役不提供援助,又不願意協防大陳,可能與當時美國不希望再參與戰爭有關(此時距韓戰結束僅一年半)。最後,在1955年2月9日開始撤離大陳居民,並在撤退的過程中破壞島上基建,於2月12日完成撤退。大陳居民帶同行李登船,有人甚至帶上祖宗牌位和佛像,從此踏上移民臺灣之路。
大陳居民在1955年到臺灣後,便開始面對諸多困難。首先是居住問題,他們在到臺後,先被安置在臨時房屋中,等待各地的大陳新村建成。大陳新村分佈於高雄、屏東、宜蘭、花蓮、臺東、臺南等多個縣市,大陳原有的社交網絡因而受到嚴重的破壞。在居住外,工作亦是問題,由於大陳居民的語言、文化都與臺灣本島不盡相同,且到達新居住地後,原有的工作也難以繼續,為解決就業問題,政府為大陳民眾提供了不同訓練班,以協助就業。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