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拐」是臺灣傳統農業社會祭拜土地公,祈求或感謝其庇佑農作的風俗。南北各地作法不一,插立時間多在農曆五月端午節或八月中秋節前後,而隨著農業人口減少,這項風俗也日趨式微。
臺中市烏日區溪尾里,至今仍保有在農田豎立「土地公拐」的風俗,其作法為農曆中秋前後,砍取一段木枝、竹桿,或下至烏溪河床中砍取芒草桿,桿頭剖開一小截,夾入「土地公金」金紙一束及清香三支,再綑綁固定,垂直插立在田頭上,每一區田皆須插立一根,插設時間約一個月,稱為「土地公拐」。此外,溪尾里豎立土地公拐時,不會額外擺設供品祭祀或集資演戲「謝平安」。
據溪尾里民口述,插立「土地公拐」,是收穫時節方便土地公扶著拐杖巡顧田土,並以一點金紙感謝土地公庇護土地、照顧今年收成。早年土地公拐高度約一人高,近年因里內人口老化,老人家操作不便,土地公拐高度已普遍下降至腰部高度。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