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霧峰區昭和12年阿罩霧圳第四水門

霧峰區昭和12年阿罩霧圳第四水門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霧峰區昭和12年阿罩霧圳第四水門

臺灣埤圳的設施,大多開鑿於清代,「埤」的築法是利用修建堤防的方法,將溪水、泉水截流,加以蓄積,成為大小不一的埤池。「圳」的築法,則是依地勢高低,由高處引導溪水流進小溝,再引入田中灌溉。埤與圳是兩種不同的水利工程,埤主要是在蓄積溪水,圳則是在引導溪水。入水口稱為圳頭,設有入水口閘門,相關水利設施還有水路、水車等。

阿罩霧第四圳位於烏日區溪心壩與同安厝,飛天大聖同興宮附近。1933年(昭和8年)烏溪堤防興建完成,將今烏日喀哩、溪心壩與同安厝地區地方私設的埤圳合併,改稱阿罩霧第四圳,水門建造時間於1937(昭和12年)。

阿罩霧圳第四水門與阿罩霧圳第一水門,分別在霧峰與烏日地區,是目前僅存日治時期昭和年間的水利建築設施。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所在地-地址
臺中市烏日區慶光路與溪南路2段388巷路口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臺灣省南投農田水利會編,《南投農田水利會志》,南投:臺灣省南投農田水利會,2008。
撰寫者
袁仁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