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員林地區戲院的觀影經驗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員林地區戲院的觀影經驗

此影片為「員林地區戲院看戲經驗」,影片的拍攝時間為2022年4月27日,片長共4分7秒。

影片中的訪談者為蕭秀美女士,其乃對於1960年代員林地區民眾進戲院「看戲」的經驗分享,印象中文化戲院多以首映如《愛染桂》或武士類型的日本電影為主,常常吸引農民們乘坐一台一台的農用車來市區看。根據《民聲日報》電影廣告中透露,《愛染桂》一片曾於1963年1月22日到1963年1月30日在員林戲院(又稱「員林大戲院」)放映的紀錄。除了日本電影之外,蕭秀美提及《梁山伯與祝英台》曾在員林地區播映過多次。

梁山伯與祝英台之間的情史流傳,陸續從民間小調轉變到歌仔戲連鎖劇等的各種方言戲,擴及到《英台拜墓》(蔡秋林導,1959)、《三伯英台》(李泉溪導,1963)等臺語電影,以及由香港邵氏和電懋公司相繼出品的國語電影等改編作品。由李翰祥編導,邵式出品,凌波、樂蒂主演的黃梅調歌唱國語片《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在1963年4月24日《梁山伯與祝英台》於臺灣上映的時候,轟動一時。在臺北市的戲院,就創下了186個放映天、930場、五十多萬人次的票房紀錄,同時其也堪稱為黃梅調電影的代表作品。凌波,1950年代開始以「小娟」的藝名出演多部廈語片,直到在《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才改名為凌波,《梁山伯與祝英台》掀起的風潮,除了在全台戲院都出現了良好的票房反應,以及凌波於1963年10月30日訪台之際,造成的萬人空巷之景況之外,甚至還促成了李翰祥到臺灣組織國聯公司,興建片場,國聯公司攝製的影片包含《緹縈》(1970)等作品。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員林地區戲院的觀影經驗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53593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蕭秀美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04/27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