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名「雙溪口」的「嘉義縣最小鄉鎮」,因地處三疊溪與華興溪(昔稱「倒孔山溪」)會合處和流入北港溪而得名,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改為「溪口鄉」。全村總人口數雖不到一萬五千人,蘊含著值得令人探究的豐富文化,親切質樸的人情味、與如同時空凝結的景致,我總將它視為離嘉義市很近的秘密基地。
漫遊老街遙想過往榮景
位於和平街與忠孝街之間的中正路段,根據史料推估,約莫於清道光年間已發展為街市,日治時期是五米寬的石子路,至民國五0年代(1960)為鼎盛時期,街上商家林立,舉凡中西藥房、金仔店(銀樓)、裁縫西裝店、相館、旅社、戲院等比比皆是,是周遭區域人貨來往必經之地。
隨著都市計畫道路闢建,如今已不見熙來攘往的商業盛況,現仍保存數棟磚木結構、門面窄縱身長的街屋建築,其中以開業迄今已超過一百五十年的「張濟生中藥房」最具代表性。沙拉油桶改裝的藥材盒堆疊成牆,經年累月使用的中藥器具、厚實木質櫃台、對外領藥窗台,步入老街的第一棟「樓仔厝」,遙想過往產業榮景。
再往前方走即見「中正路134巷」,據說這段迷宮般的蜿蜒巷弄,過往是許多長輩們小時上下學的必經路徑,沿途每幾戶人家就有一口井,總被嚇唬別太靠近否則會冒出女鬼抓小孩,而販賣銅板價小零嘴的古早柑仔店,更蘊藏著許多成長回憶。民國一0一年(2012)溪口鄉公所邀請藝術家與在地居民,共同打造為充滿故事、可遊憩可探險的「愛溪口的秘密通道」,如今雖不見魚貫穿越的排路隊學童,仍可透過沿途呼應在地產業的Q版角色、及結合聚落環境的裝置藝術,展開一趟富含在地風土人情的奇幻旅程。
品味日常中的質樸美食
因應當地習慣早起的生活模式,位於忠孝街與中正路街廓的早市,一早就人聲鼎沸,琳瑯滿目的農產魚獲與民生用品,各有擁護者的早餐如米糕、碗粿、肉羹、肉粽等,提供當地居民一天滿滿的活力。位於中正路轉角116號的「阿珍姐傳統美食」,除販售飯麵湯品等選項,第三代更將原本沒有販售的阿嬤手藝「芋粿巧」重現,比手掌還大的飽滿,一咬下渾圓粿粉團,盡是醇厚撲鼻的芋頭香,與鹹香內餡搭配地恰到好處。
常有人說:「到一個聚落想找美食,就到廟口就對了!」在溪口也不例外,每到下午北極殿廟口前小吃攤販聚集,混合蚵仔鮮味與濃厚薑味的現炸蚵嗲、冬季限定的古早味烤玉米,往街角走去則見開業近五十年的肉圓攤,外皮Q彈內餡飽足,再來一碗柴魚湯風味更佳。
而造型俏皮討喜的「鳥仔餅」,以番薯粉為原料,拌入麵粉、酥油為餅皮,加入麥芽糖融合內餡,早期居民運用做為普渡祭拜的牲禮替代品,造型多樣甚至還有魚、樹葉、葫蘆等不同造型,其中尤以小鳥造型最受歡迎,現更發展出符合健康概念的低糖少油,以及紅豆、抹茶等多元口味,已成為許多人到溪口必帶走的好口味。
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
仔細探究溪口,隱藏於街角巷尾的傳統文化更是引人入勝:疊溪村田野間的「陳明山布袋戲布景工作室」,是全台少見跨足戲劇、醮壇、廣告的國寶級彩繪畫師,獲登錄為「嘉義縣無形文化資產」,更樂於與青年團隊跨界合作;竹編器皿為早期最常使用的常民生活素材,民國五、六0年代,全台近九成竹籠產自溪口鄉美南村天赦庄,爾後因大量塑膠製品出現而日趨沒落,如今創新研製貼近常民生活的客製化產品,持續竹編工藝於日常;在地俗諺「崙尾拳頭膨,溪口戲瘋」,表示「崙尾聚落地區武風興盛,溪口戲曲演出盛行」的特殊樣貌,曾經或現存的溪口武館共23館、尚可出陣有10館,除了少數真的太迷你的聚落之外,幾乎每個庄頭都有武館,密度極高的武館文化,更可體現族群融合與移動的軌跡。
關於這個「嘉義縣最小鄉鎮」,你認識了多少呢?這裡沒有繽紛絢爛,有的盡是質樸日常與田園風采,不妨找個時間漫步其中,你將感受它的獨特魅力。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