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宜蘭噶瑪蘭族部落-流流社的河流生活文化

宜蘭噶瑪蘭族部落-流流社的河流生活文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SA

宜蘭噶瑪蘭族部落-流流社的河流生活文化

流流社位在宜蘭縣五結鄉,是一個噶瑪蘭族的部落,部落鄰近冬山河,其地形位置封閉,緊鄰冬山河舊河道,當地人又稱舊河道為「流流灣」、「奇力簡港」。宜蘭的噶瑪蘭人依水而生,且居住在蘭陽平原的沙丘地帶上,以流流社為例,其地形為突起的沙丘。居民以河為生,熟悉漁獵、捕魚方式,並擅長撐鴨母船、竹筏等水上交通工具進行民生活動如捕魚、運送稻米、交通用途等。


根據耆老口述,早期噶瑪蘭族人的捕魚方式,大多取自自然素材,以捕魚的形式來說分為「硬棍」及「軟棍」,兩者棍身以竹子製作,早期以苧麻作為魚線,綁魚鉤及餌等待魚上鉤。硬棍主要使用方法為插在水邊,早期居住在農村的小孩,無法自行撐鴨母船出去捕魚,便會使用這種較簡易的方式來捕魚。軟棍則以一條長長的魚線串聯多個魚鉤,將魚線綁在多根竹子上,並拉長距離,捕魚的範圍較廣。


冬山河舊河道於1975年(民國64年)進行河道整治,改善地方淹水的狀況,也改變了河流豐富的生態。目前舊河道的魚種數量銳減,以吳郭魚、烏魚、垃圾魚等為大宗。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SA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SA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SA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輔導團隊
撰寫者
陳儀諠
資料來源
延長線工作室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