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甲仙居民陳誌誠( 1969 年生)與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樟腦專賣局甲仙收納所老照片之合照,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楠梓仙溪流域的中上游因氣候、土壤及溫度適合樟腦的生長,同時因為此區並非清代著重採樟的區域,因此對於日治時代致力於發展樟腦產業的日本政府而言,是重要的資源開採地帶。另一方面,因新竹竹東郡的客家人遭遇水患,財產受創,由於熟識樟腦煉製過程,在樟腦會社的招攬之下,前往甲仙,也因此甲仙成為新竹客家裔的人口移入區之一。
陳誌誠所述,祖父陳學老於 1886 年出生,原本在苗栗擔任腦丁( 製作樟腦的人員),後來因為桃、竹、苗地區的樟樹逐漸被砍伐殆盡,而此時日本仍在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樟腦為炸彈原料之一,因此需要已有技術的「熟手」到南部煉腦。因此陳學老家族三兄弟與妹妹,帶著祖先的骨灰,和其他腦丁、腦長一起舉家遷移南部。
當時的腦丁有「腦丁牌」,福利優渥,又不用被徵召上戰場,但需要隨著樟腦開採地移動,據陳誌誠家中日治時期的戶籍顯示,陳學老曾隨著腦寮遷徙 20 幾處,最遠到南投水里。南部的腦寮遍佈甲仙、那瑪夏、六龜山區,在甲仙設有會社,作為煉製完成的樟腦集散地,後經杉林、旗山,至高雄港將樟腦結晶體運至日本。
腦丁除了客家人之外,還有從鹿兒島等地移民而來的日本人,而甲仙在地以大武壠族為主的平埔族群則是從事較為低技術的工作,如大田社區耆老鍾瓊美( 1935 年生)就說,父親曾帶著全家到鷹仔四埔幫政府除樟樹林的草。陳誌誠亦補充,小林部落的形成,也是因為日人採樟侵犯到原住民的領域,雙方產生衝突,日本人便將散居的大武壠族人集中至小林部落,以狹長地形作為隘口,防止原住民的攻擊。
陳誌誠說,當時甲仙為樟腦產業的重鎮,受到日本政府的重視,曾有大官前來巡視,而當時甲仙埔地區就住有 3 千多名日本人,還有酒家等場所,相當熱鬧;相較之下,臺灣人則只有 2 千多名。因為平埔族群參與抗日,殺害許多日本人,因此日本人非常痛恨剽悍的平埔族群。移居於此的客家人雖然也會受到日本人的恫嚇,但由於客家人低調,又懂得生存,且日人也需要他們幫忙煉腦,所以與日人的關係較緩和。
光復後,日本人撤退,樟腦產業漸漸式微,最末期改煉香茅但持續不久。客家人改做生意謀生,因此現在甲仙街上做生意的店家,多是客家人的後代。
由地方耆老的口述,可以體現甲仙地方的產業發展概況,甲仙地區為樟腦合適生長地帶,且少有受到開發,因此在日治時期受到政府的青睞,設為樟腦產業重鎮,而後因人力需求,徵聘竹苗地區的客家人至此地擔任腦丁,當時的人口遷徙影響日後甲仙地區的族裔分布狀況。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陳誌誠、鍾瓊美後,參考曾國明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24 日、 6 月 23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23 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