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Singo Barong Taiwan(虎面孔雀羽冠舞在臺灣)

跟Singo Barong Taiwan(虎面孔雀羽冠舞在臺灣)有關的相片,共3張
跟Singo Barong Taiwan(虎面孔雀羽冠舞在臺灣)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Singo Barong Taiwan(虎面孔雀羽冠舞在臺灣)有關的相片,第2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Singo Barong Taiwan(虎面孔雀羽冠舞在臺灣)

虎面孔雀羽冠舞在印尼語稱為Reog,是印尼的傳統舞蹈,源自印尼東爪哇的波諾羅戈縣(Ponorogo),起源於15世紀,2013年波諾羅戈虎面孔雀羽冠舞被認定為印尼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4年,來自波諾羅戈的印尼移工將虎面孔雀羽冠舞帶進台灣,組成團體Singo Barong Taiwan,團員們除了是移工,過去在家鄉也是虎面孔雀羽冠舞的舞者,或擅長演奏爪哇傳統樂器,他們將舞衣及道具從印尼運送來台,透過長期在印尼同鄉活動的展演,推廣家鄉的文化。

團名Singo Barong(新哥巴龍)是取自虎面孔雀羽冠舞舞者配戴的大型獅子面具的名稱,這個面具通常由老虎或豹的頭皮製成,面具上有個大扇子,上面裝飾真正的孔雀羽毛,舞者必須用牙齒咬住面具內的木棍,支撐重達60公斤的面具舞動。運來台灣的Singo Barong面具目前分別寄放在新竹及臺南印尼小吃店,對舞者來說,這些面具不只是表演的道具,也有神靈的意義,寄放的印尼店必須每天供奉飯給Singo Barong,祈福舞者戴上面具後的表演可以順利且精彩。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宋家瑜
創辦日期
年代不明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