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獵衍生行為及物品:羊角勾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獵衍生行為及物品:羊角勾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獵衍生行為及物品:羊角勾

圖為小林部落所存的網袋羊角勾,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此羊角勾全長 20 公分,以山羊角所製。在早期未有塑膠以及其他人工材質的時代,人們為生活上的方便,會自行製作物件進行使用。對於居住在楠梓仙溪流域的大武壠族人而言,無論平日生活器具的裝載,或是出外狩獵獵物裝盛,都需要特製的容器,族人們稱這樣的器具為網袋。網袋有特定的織法,而當中編織網袋的器具為羊角勾。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劉章文( 1924 年生)說明,早期部落族人捕獵到獵物後,除了處理獵物的肉之外,亦會使用獵物的各個部位。例如當獵捕到長鬃山羊的時候,會將山羊角留下來,將山羊角放進水裡煮沸。經煮沸後,接著將山羊角空的骨膜取下,留下羊角後再運用九芎、樹子或者羅氏鹽膚木等樹的木材來進行後製成可以鉤織網袋的羊角勾。

任何樹木的樹頭都可拿來加工成羊角勾的木柄,首先取下木材後,運用刀子將木頭對剖成長方形,長度約為 18 公分,寬 8 公分。接著利用小刀將長方型木頭的右側修整成雙叉,左側裝上山羊角,就成為可以勾織網袋的羊角勾了。劉章文耆老表示,山羊角硬度足夠且尖銳,此外長度適中,又兼具彎鉤類型,整體來說是最適合用來勾織網袋,因此只有山羊的角才有辦法製作成羊角勾。

狩獵文化對小林部落族人而言是相當普遍的生活技能,也因此常需要使用收納獵物的網袋。為編製這樣的器具,除須學習編織技法之外,更要學習如何製作編織網袋用的羊角勾,也因此普遍會編織網袋的人,會是聚落中的男性。羊角勾的使用更顯現聚落族人對於編織技法的熟稔,因此可知這樣的技法適合何種屬性的材質,也透過經年累月的嘗試,羊角勾最後才雀屏中選,成為族人心目中最何用來編織網袋的器具。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劉章文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7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7 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獵衍生行為及物品:羊角勾 / 撰寫者: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73260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創作者
不明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7/17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戰後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