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狩獵法:小林部落的山豬吊與山羌陷阱之差異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狩獵法:小林部落的山豬吊與山羌陷阱之差異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狩獵法:小林部落的山豬吊與山羌陷阱之差異

圖為大武壠族耆老所製作之山豬吊,以及製作山豬吊所用的水錦樹植株,分別拍攝於高雄市六龜區直瀨溪、高雄市甲仙區長枝仔埔。在早期物資不豐足的時代,人們為吃食的需求,會透過自行耕種、漁獵、狩獵等方式獲取食材並烹調,在這當中衍生各式知識。在這當中,狩獵有大量的陷阱設置方式,為方便設置陷阱,會依據獵物的習性、體型等特徵進行搭配。其中山豬吊與山羌陷阱都是相同的套繩型陷阱型態,兩者運用相同的原理,使用的木頭(吊篙)也可以一樣,但因為針對的獵物大小不同,所以運用的木頭粗細則會不同。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周坤全( 1924 年生)說,山豬吊所使用的木材會以粗龍眼木、水錦樹等堅硬又帶有彈性的木頭為主,而選擇粗大枝條的原因是防止山豬掙脫斷裂。套繩則是會使用鋼索,因為使用鋼索捕捉山豬的捕捉率能達 100 %,讓山豬不致於掙脫,所以鋼索繩是捕捉山豬的主要繩索。

山羌屬於小型動物,因此所運用的木材不能太粗,繩索方面僅用一般繩索即可。現階段也有很多族人已經改用捕獸夾來捉取山羌,這算是較易取得的現代陷阱。

兩種陷阱之所以拿來比較,是因為兩者的架設方式相似,但因所欲獵捕的獵物不同之緣故,因此選擇的製作材料並不相同。山豬因性情兇猛,若踩中陷阱會強力掙脫,因此在材料選擇上,需選擇堅固性高的木材以及韌性強的線材;山羌等小動物,因體型小,掙脫力量較小,因此可採一般繩索即可。透過比較可以感受到小林部落的大武壠族人對於獵物習性的觀察,並以此修改陷阱鋪設的素材使用,可見獵人們經年累月而成的狩獵知識。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周坤全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 日、4 月 28 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狩獵法:小林部落的山豬吊與山羌陷阱之差異 / 撰寫者: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73257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