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與影片為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分享蜈蚣崙聚落獵槍收繳往事的側拍,比劃著拿槍枝的姿勢,拍攝於南投縣埔里鎮蜈蚣里蜈蚣社區活動中心。早期蜈蚣崙的族人為了狩獵與防禦而曾持有槍械,但在二戰結束國府來臺後,因應國際局勢的動盪,對於槍械進行管制,多數槍械收繳至當地派出所(陳隼東, 2021 )。陳宗仁曾研究道:「日本佔臺初期,亦曾在局部開放槍、彈買賣。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初,新式槍枝流入臺灣...也和近代臺灣局勢變遷有關,如戰亂、官方拉攏原住民聚落等因素,使得槍枝、彈藥流散於臺灣各地。」(陳宗仁, 2005 ,頁 80 )
陳萬育說,日治時期以前的族人上山打獵可以攜帶獵槍,由於打獵使用的槍枝相當昂貴,往往需要長時間工作所換取的金錢才能購買。曾經有一位已故的蜈蚣崙族人叫潘曾龍,他在日治時期曾為了換得獵槍,而去幫村莊中的一戶人家做三年的長工,好不容易才換得一把雙管獵槍。但後來國民政府來台後開始列管槍枝(陳隼東, 2021 ),因此千辛萬苦換來的獵槍就被收藏到當地派出所中,直到八零年代潘先生過世才由家人辦理繼承。潘曾龍的家人為了未來不用面臨繁雜的繼承問題,便選擇將槍枝辦理繳回,換得當時新臺幣一萬八千元。因此陳萬育曾感嘆道:「四、五十年前當長工辛苦工作三年,才換得一萬八千元而已,真的很不值得。如果政府沒有把槍收回去的話,這把槍在國外已經算是古董槍了。」除此之外,也有一位住在墘溪附近的族人,在日治時代賣了很多田產去買了一把來福槍(陳萬育口述為西部片常見的來福槍,推測應為溫徹斯特步槍 Winchester Rifle),結果也是在國府來臺後被列管,管收在當地的派出所中,直到當事者過世後還拿不回來,為此陳萬育打趣的說道:「因為這樣,以前的老人家都說我們『掠魚打鳥,家伙散了了』(lia̍h-hî-phah-tsiáu ke-hué-suànn-liáu-liáu,為了狩獵而家產都敗光了)。」
過去因為狩獵與防衛的需要,臺灣原住民透過政策、貿易交換獲得槍械彈藥,進而讓狩獵與武裝衝突的型態更改。從蜈蚣崙族人購置新型獵槍的歷史,不難看出介於山區與平原過渡地帶的蜈蚣崙族人,也會追隨時代的腳步,願意花費高昂的勞力、物質用以追求更強大的武器,作為防身與更好獲得獵物的工具。在歷史上歷經數次槍械的收繳,而國內亦於 1983 年訂定「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全國法規資料庫, 2020 ),所有具殺傷力之槍械皆為管制品,從當中可以衍生出原住民族群用槍議題的討論,此亦為學界多方辯證的內容,有待日後的辨析。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陳萬育後,參考陳隼東、陳宗仁、全國法規資料庫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1 年 12 月 12 日、 2022 年 4 月 20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0 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