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愛村橋

愛村橋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圖為埔里鎮愛蘭里的愛村橋,攝於南投縣埔里鎮愛村橋北端,由北邊拍向南平山方向。由愛蘭台地通往南港溪對岸的南平山沿岸主要有兩條橋樑,其一為醒靈寺下方的愛蘭橋,其次就是位於愛蘭台地南側中段的愛村橋。現今的愛村橋為一座堅固的水泥橋樑,不過在早期沒有橋樑的年代,為了交通上的方便,愛蘭台地與南平山一帶居民也會運用該處的溪埔,作為橫渡南港溪的地方。

巴宰族耆老潘英傑提到,因為愛蘭台地呈現東西高、中央低的地勢,因此潘英傑曾看過愛蘭台地的人們,若是要前往南平山一帶,都會由中間山坡較低的地方下坡,並運用簡易的竹橋橫越南港溪。以前的人們搭建竹橋前會先製作支撐竹橋的石墩,以粗厚竹篾編織出一個圓柱的形狀,並且合作將大石頭丟到竹篾所編織的空間,形成一座沉重且堅固的橋墩。其後再將五根巨大的刺竹合併綁成橋面,在河的兩岸分別都製作一個橋面,最後再與中央的石墩將兩個橋面接上綁在一起。潘英傑說:「以前的人大家都很合作,因為河岸兩邊的居民彼此都有田在對岸,若是要前往農田或是進出兩岸都需要竹橋,因此每當大水將竹橋沖走後,全村的人們就會互相幫忙,一起到南平山這邊來砍竹子搭建竹橋...因為大家都很合作,很快一天就可以把橋搭好了。」不過如果溪水暴漲沖走竹橋,而且當下有重要事情需要去埔里的話,居住在南平山的居民還是會繞一大圈,從現今的愛蘭橋進入埔里。除此之外,根據潘英傑所說,他曾看過以前的老照片,在更早之前的年代,曾經有流籠設立在愛村橋兩側,連通兩岸往返動線,但是他不曾看過。

經過潘英傑的回憶,得以了解愛村橋因位於台地的中間,若是要居民都要遠繞到愛蘭橋通過南港溪,可能會造成諸多不便。 2017 年愛村橋曾被溪水沖毀,造成居民交通上的不便,根據中央通訊社於 2019 年 11 月 7 日的報導〈埔里愛村橋復建啟用居民進出節省逾半小時車程〉所述:「南投縣埔里鎮愛村橋民國 106 年 6 月遭溪水沖毀,居民進出需繞遠路,經中央全額補助復建,愛村橋今天正式啟用通車,居民紛紛到場觀看嶄新橋樑並開心說,至少節省半個小時車程。」(中央通訊社, 2019 ),由此可見愛村橋的重要性。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傑後,參考中央通訊社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及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13 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97123962042393
所在地-經度
120.94493043881539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中央通訊社 (2019 / 11 / 7),埔里愛村橋復建啟用居民進出節省逾半小時車程,中央通訊社地方版。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1911070158.aspx
時間分期
1966年以後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