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懸鉤子果實,攝於高雄市杉林區白水泉聚落。懸鉤子是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的總稱,包括臺灣懸鉤子(Rubus formosensis Kuntz. )、變葉懸鉤子(Rubus corchorifolius L.f.)、細葉懸鉤子(Rubus linearifoliolus Hayata)等等數十種植物,由於莖葉上有小刺,因此有「懸鉤子」的稱呼,在地人則會稱為「homhom」。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羅潘春美( 1949 年生)說,懸鉤子是小林部聚落族人早期喜歡採集食用的野外果實,但有狩獵上的應用,是族人的美好回憶。
根據羅潘春美耆老說明,懸鉤子的大武壠語稱為 homhom。懸鉤子的結果季節恰為每年清明節前後,因此每逢清明連假時,部落的孩子都會集體到山上找尋懸鉤子果實,摘取回家食用,是小林部落孩子們的美好回憶。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居民徐銘駿( 1982 年生)說明,小時候父母到山上工作,若有看到懸鉤子果實,也會順便摘下,以姑婆芋大大的葉子包裹,帶回家給小孩當零食。此外羅潘春美耆老補充道,以前族人在食用懸鉤子果實時,也會把許多懸鉤子果實塞進竹管裡,拿木枝或竹枝往竹管裡壓,把懸鉤子果實壓成果汁,再倒出食用,因此持木枝或竹枝往竹管裡壓的動作,也可稱為 homhom。
除了孩子們的野果外,酸酸甜甜的懸鉤子果實也是許多生物喜食的對象。由於竹雞喜愛吃懸鉤子,因此懸鉤子長果實的時候,部落族人也會在植物附近看有沒有竹雞走過所形成的路徑,因而判斷並設置套繩陷阱,捕捉竹雞回家料理。
從部落青年到耆老對懸鉤子的回憶,可想像部落居民成長於自然環境,與大自然的互動相較都市的居民有所不同,甚至有狩獵上的應用,都是臺灣這塊土地的寶貴記憶與資產。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羅潘春美、徐銘駿後,參考台灣生物多樣性網路、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13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19 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