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狩獵法:獵狗與圍獵山豬的方式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狩獵法:獵狗與圍獵山豬的方式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狩獵法:獵狗與圍獵山豬的方式

圖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大林( 1949 年生)所飼養的獵狗,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根據徐大林耆老所說,早期部落族人無法給獵狗太好的飲食,加之過去獵狗常常在山林間活動,因此毛色不若現今飼養的獵狗漂亮,但所飼養的犬種與目前所飼養的犬種差不多,都是如照片這樣的黑色土狗。另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所說,過去獵戶幾乎都會養獵狗,可驅趕獵物,配合獵人或甚至其他獵人的獵狗圍捕獵物,是獵人重要夥伴。

小林部落大武壠語稱狗為 cau([tsau]),近代當地族人則慣稱狗為 liuliu([liuliu])。根據徐吉綠耆老所說,過去還沒有鋼線可製作較堅固的陷阱時,獵人常帶著獵狗一起出門打獵,見到山豬等獵物後,驅使獵狗驅趕之,再配合獵網限制獵物行動,以鏢叉獵殺獵物。徐大林耆老亦補充道,早期獵人以獵狗圍獵獵物相當熟稔俐落,會在山豬可能逃跑的方向事先放置網子,由另一位獵人看顧,再由山豬後方驅使獵狗追趕之,將山豬趕向網子的位置,有時甚至 5 分鐘就可圍捕到山豬了。

小林部落族人對狗隻的飼養也有其禁忌。根據徐吉綠與徐大林耆老之說法,中午不可餵食飼養的狗,需任其自行覓食,否則中午由主人餵食的狗會徹夜亂吠,族人稱此情形為「譀狗(hàm-káu)」,「譀」為臺灣閩南語「誇張」之意。

雖然現今小林部落已無獵人以獵狗圍獵獵物,但以徐吉綠、徐大林等出生於 1950 年代左右的耆老推斷,可見小林部落在半世紀以前都還有獵狗圍獵獵物之文化,也可見狩獵活動對早期小林部落大武壠族人生活之重要。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5 月 28 日、7 月 18 日訪問徐吉綠與徐大林後,參考Tsuchida, Shigeru、Yamada, Yukihiro、 Moriguchi, Tsunekazu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4 日。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狩獵法:獵狗與圍獵山豬的方式 / 撰寫者: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73169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資料來源
Tsuchida, Shigeru; Yamada, Yukihiro; Moriguchi, Tsunekazu (1991). Linguistics Materials of the Formosan Sinicized Populations I: Siraya and Basai, 141.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