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平埔族獵人學校於 2000-2009 年間之舊照翻攝,原照片目前保存於高雄市甲仙區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早期人們因物資取得不易、為求一家溫飽,多需前往市場交易食材、自行耕種,或是自行前往漁獵獲取食材,也因此衍生多元的農耕、漁獵文化。楠梓仙溪大武壠族人,因聚落坐落在溪流旁以及山林間,故生活若欲取得食材,可直接在溪間、山林進行漁獵。如此的漁獵行為經年累月,亦形成一套專有的知識體系,在現今社會產業結構、社會環境的變遷下,這套知識體系的保存遭遇傳承的困難,而此時便有獵人學校的出現。
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羅潘春美( 1949 年生)表示,原小林村在莫拉克之前有一個小林平埔獵人學校,位在小林公廨的旁邊,此獵人學校是由高雄市甲仙平埔族文史協會與小林村村長跟高雄縣政府爭取經費興建完成。目前獵人學校設有的課程,包括射箭,標槍,陷阱設置等。
此建築興建在小林公廨旁,根據調查,原小林村平埔族獵人學校或許在全國平埔族群中是第一個以傳統狩獵知識與技能培訓養成,並結合體驗讓孩子可以學習祖先狩獵知識的非正式教育學校場域。而這座獵人學校也會結合每年的祭典,把獵人學校的陷阱體驗直接導入祭典當天活動的下午流程中,讓族人與民眾一起參與,達到寓教於樂;讓小林國小的學生可以在耆老的指導下學習射箭與多項狩獵技藝,傳承大武壠族的文化。
這個場域除了可以進行進行狩獵技藝養成外,也是每次祭典參與團體或這社區的休息場域,在非祭典時期,這個場域也成為了部落孩子或者青年們談情說愛的秘密基地,而羅潘春美也表示她們曾在此舉辦國小同學會。
透過獵人學校的教學,小林部落族人得以將早年大武壠族人應用在山林的狩獵智慧,傳承給聚落年輕一輩族人。另外,在現今這個都市化的社會,人們與大自然環境的距離越來越遠,也逐漸遠離那些古老的智慧,透過獵人學校的知識傳授,讓這些知識得以被保存,這也是獵人學校的一大貢獻。
本條目數位物件為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授權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翻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羅潘春美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13 日,照片翻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6 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