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以有細孔的容器,示範早期蜈蚣崙聚落篩蜊仔的方法,攝於南投縣埔里鎮蜈蚣社區。蜈蚣社區位於眉溪流域,周遭有豐富的支流、圳溝水系,所以族人以前時常會在溪流中捕抓豐富的漁獲資源;族人除了會抓溪流中的魚蝦螃蟹外,也會透過篩蜊仔(thai-lâ-á,以篩子過濾出河蜆)的方式,獲取螺、蜆等底棲類的漁獲,底棲類生物為在水域底層表面或內部的各種動植物總稱(陳文華, 2002 )。
眉溪流域豐富的溪產中,屬於底棲生物的螺貝類相當多元,陳萬育說,在以前常吃的螺貝類中有蜊仔(lâ-á,臺灣蜆)、珠螺、鴨母螺(臺灣椎實螺)、石螺等,每家做菜的方式不同,當中煮湯或是清炒是很多人喜歡的食用方式。如果要捕抓螺貝,就需要準備可以過濾泥沙的工具,而以前家中常見竹製的畚箕(pùn-ki),因以竹篾編織而成,在畚箕面上有微小的縫隙,可篩去細沙石,為實用的捕捉工具。過去的蜈蚣崙族人會帶上家裡的畚箕,到溪邊或是圳溝抓螺貝,以畚箕鏟起淺灘邊的泥沙並且在溪流中篩洗,以水流沖走泥土砂石,就可以看到底棲的螺貝留在竹畚箕中,最後只需要把不要的大顆石頭或是水草放回河裡,即可將螺貝帶回去。重複這樣的動作多次,就可以獲得相當的螺貝數量,而這個動作在蜈蚣崙也被稱為篩蜊仔。陳萬育曾笑著提到:「以前的人說『摸蜊仔兼洗褲』(bong lâ-á kiam sé-khòo,左右兼顧之意),其實蜊仔應該是用篩的,而不是用摸的。」
過去沒有便利商店,也沒有超級市場,如果想要吃到魚蝦貝類,就必須透過勞動與巧思,從溪流獲取大自然的餽贈。篩蜊仔作為一種特殊的漁獵方式保留在蜈蚣崙聚落中,以畚箕撈起河鮮的滋味,豐富聚落家戶每天的餐食。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陳萬育後,參考陳文華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1 年 10 月 2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1 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