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1年,南投縣埔里鎮籃城聚落居民齊聚眉溪河畔,一同拜水頭的盛況。籃城居民為了撫慰眉溪的無主孤魂,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九日都會在眉溪河岸舉辦普渡儀式,當地人稱為「拜水頭」或「拜溪頭」。據籃城地方耆老賴克祥說法,儀式地點原位於東螺圳源頭一帶,過去都會搭布棚,能為參與活動的人群和祭品遮陽。近幾年因為天氣炎熱之故,經居民共同協議後,已將祭場改至到水沙連高速公路橋下(埔里中正一號橋南岸的高速公路橋下)。
賴克祥表示,早期籃城居民為了拜水頭,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祭品,並在約定好的時間,自行用扁擔和竹籃將祭品挑到河邊的祭場。祭品往往相當豐富,在竹籃的最底層會放蕃薯、芋頭,在最上面放飯菜、粽子、粿等熟食。相傳若祭品煮得不好吃或是數量不夠,會受到好兄弟挑剔,挑著該扁擔的人走在前往祭場的路上時,會被好兄弟絆倒或是因為搖晃而推翻祭品。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主人家便必須趕緊再回去重新準備,以祈求好兄弟賜予平安。近年來因為市面上的包裝食品技術成熟且品項豐富,糖果、餅乾、罐頭等也出現在祭品之列。除此之外,籃城拜水頭的供桌前頭設有媽祖香爐,透露聚落先民曾因地方乾旱,進而向南瑤宮媽祖廟求取令旗,以期解決旱象,以至於形成籃城聚落媽祖信仰文化一事。
吃果子拜樹頭是臺灣各個族群敬畏自然、神靈與先祖的傳統,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運用眉溪、東螺圳水源的籃城居民,用他們的方式感謝一年來眉溪所賜予的水資源、媽祖的庇佑,也撫慰水流經之處的好兄弟們。雖然祭品隨著時代做了許多更新,但不變的是籃城人傳承敬天畏神的精神。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賴克祥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2021年8月9日,照片拍攝時間為2021年9月5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