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噶哈巫族眉溪流域的植物利用:紅龍果花

圖片為墘溪岸邊蜈蚣崙地區噶哈巫族人種植的紅龍果、紅龍果花,以及依噶哈巫族食譜佐薑、蒜烹煮之紅龍果花料理,攝於南投縣埔里鎮蜈蚣崙部落。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曾分享,噶哈巫族人稱紅龍果為「番花」,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獨特食物來源。

陳萬育介紹紅龍果的花朵時,暱稱其為「瓊漿玉液」,根據他兒時記憶,墘溪流域周遭生長許多野生紅龍果,蜈蚣崙人都稱之為「番花」。由於紅龍果花朵的味道甘甜可口,族人只要發現開花,便會摘採,往往導致紅龍果未結果,花先被摘採完,也因此陳萬育打趣說,兒時還未曾見過河邊的紅龍果結果過。早期的居民會將紅龍果花朵入菜,煮起來似勾芡的黏稠感,噶哈巫族人潘寶鳳補充道:「我們會拿來炒肉絲,味道不知道為什麼,跟肉絲十分搭。」不過陳萬育也提醒,紅龍果花雖然好吃,卻不可食用過多,以免造成腸胃不適。陳萬育說,噶哈巫族的長輩會加入薑或是蒜頭一起和紅龍果花炒熟,藉由薑、蒜,避免食用紅龍果花後造成腸胃不適的狀況。

紅龍果傳入臺灣年代已久,最早於1645年即有荷蘭人引進自花授粉的紅龍果至臺灣(黃瑋婷,2019),並逐漸遍生野外。現今作為經濟作物的紅龍果則為1980年代引進之品種(黃瑋婷,2019),但噶哈巫族人對其「番花」稱法及多樣的利用,透露著部落對紅龍果的利用可能起源於更久遠的年代。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陳萬育、潘寶鳳後,參考黃瑋婷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2021年9月6日,照片拍攝日期為2021年9月6日及2021年12月13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資料來源
    黃瑋婷(2019)。〈紅龍果,國產農漁畜產品教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s://fae.coa.gov.tw/files/kids_edu_material/2087/A001_1.pdf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噶哈巫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