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南投縣埔里鎮牛眠部落所製作的阿娜娜水果茶及牛眠部落附近拍攝之阿娜娜。阿娜娜盛產於夏天,外皮咖啡色帶著小刺,長得像釋迦或大號荔枝,為埔里當地特色水果,學名為山刺番荔枝(Annona montana),具有特別的香味和口感,口味清淡酸甜,在中部多稱為「阿娜娜」。據噶哈巫族青年潘正浩說法(潘正浩從鄧相揚處得知),阿娜娜並非臺灣原生種,原產於西印度群島及中美洲一帶,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要馴化熱帶水果,帶到溫帶的本土栽植,所以把臺灣作為熱帶水果馴化工作的中繼站,從菲律賓引進臺灣。在日治時期被日本人視為稀世珍果,相傳是進貢給天皇的御用品,被稱為「果皇」(Yining Chen,2021),因此在日治時期就有大量的阿娜娜植株進到埔里來,逐漸成為百香果以外的一種特色水果。
根據潘正浩所說,每到夏天,埔里人都會在冰箱裡冰幾顆阿娜娜,隨時可以拿出來享用,低溫的阿娜娜果肉就像是冰淇淋一樣絲滑。阿娜娜食用的方式有很多種,在牛眠特別會做成水果茶來喝,作法為將去皮切好的阿娜娜混合蘋果、百香果冷藏在冰箱裡,待果肉都降溫後加入汽水並與水果一同攪拌均勻,就會變成具有埔里特色的消暑良品。
臺灣多被稱為水國王國,此稱號在日治時期後才逐漸出現(曾立維,2012,頁10),與日治時期農產品輸日政策有關:日本以臺灣做為農業基地,開發熱帶作物農產品並直輸日本本地,也因此將臺灣做為農林實驗地。當時常見的輸日水果為香蕉、鳳梨與柑橘(曾立維,2010,頁436),本文所提的阿娜娜也是當時實驗的物種之一。從阿娜娜的被引進,可以一窺當時日本將臺灣定位為農業基地的樣貌。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正浩後,參考 Yining Chen、曾立維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及照片拍攝日期為2021年8月30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