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山棕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山棕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山棕

圖為山棕(suann-tsang),以及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採集山棕以製作漁具之情形,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及高雄市杉林區內寮一帶山區。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所述,山棕除了果實不能食用之外,在小林部落是全株都有在利用的植物。無論是葉,或者是底部的鬚毛,都可以拿來綁成掃把運使用。若是前往山區,找不到水源或是無水可用,聚落耆老們便會砍山棕植株,將外層的鬚毛全都拔除,裡面便會有山棕嫩心可以食用,是野外求生可用的植物。除此之外,山棕亦可應用於狩獵。

徐吉綠耆老表示,以前在山上放置陷阱時,除了尋找獸徑之外,也會運用環境跟植物成長,結果期來觀察有無動物會來吃果實的特性進行陷阱的設置。山棕結果期(約 3 至 6 月)的時候,常常會吸引果子狸與山棕麻等動物來吃果實,所以大武壠族人也會在山棕結果期間去放置陷阱捕捉獵物。

另外徐吉綠耆老也說,小林部落約於 1970-1980 年代時,旗山美濃一帶的花商都會前來收購山棕葉回去販賣,商人收購山棕葉,可能是因園藝造景需求。因此山棕早期成為小林大武壠族人去山林採集回來販賣的植物之一,販賣山棕葉也成為部落族人早期經濟收入的其中來源。

從這些使用與經濟利用方式,可見小林部落族人對植物特性的觀察細膩,一方面也因時常接觸大自然環境,對植物特性熟悉,得以對其特性與商用價值具相當敏感度。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徐吉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18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4 日、7 月 20 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