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匏仔寮部落的漁場:楠梓仙溪與後壁坑仔

匏仔寮部落的漁場:楠梓仙溪與後壁坑仔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匏仔寮部落的漁場:楠梓仙溪與後壁坑仔

圖為匏仔寮部落的漁場之一「後壁坑仔」,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後壁坑仔。早期因物資獲取不易,為家庭溫飽獲取食材,人們會至市場交易、自行耕種與漁獵。居住在溪畔旁的聚落居民,更是因為所處環境鄰近溪流,這些水文場域便是居民們獲取食材的天然場所。

根據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描述,匏仔寮部落北面楠梓仙溪,南面為一楠梓仙溪支流流經,自匏仔寮西側匯流入楠梓仙溪;由於南方對匏仔寮部落而言為後側,因此當地人均將此支流稱為「後壁坑仔」,「坑仔」即為當地居民對小溪的稱呼,與楠梓仙溪同為匏仔寮部落的漁場。而楠梓仙溪水量多,魚種也多,且體積較大,因此為居民首選的漁場,不過近年因為上游疏濬的關係,破壞河川生態,溪魚的數量減少許多。相較下,水較淺的後壁坑仔則只有體型小的一枝花、土蝦、小蝦米等魚蝦。

王國慶耆老說,在楠梓仙溪能抓到的魚有苦花、赦鮸(高身白甲魚)、捲仔(kńg-á,何氏棘鲃)、鯰魚、一枝花(臺灣馬口魚)等,居民們會特地抓去賣的則有鱸鰻、鱉、鯰魚,這些漁獲在甲仙街(甲仙市區)上很好賣。蝦子在楠梓仙溪則有四種,長臂蝦、大臂蝦、土蝦、小蝦米。

後壁坑仔在冬天的時候會乾涸,變成一窟窟的小水窪,可以在水窪裡抓土蝦與蝦米。土蝦約 10 公分左右,小蝦米則比指頭小很多。烹調土蝦的時候可以加入醃得酸酸的「爛筍(醃筍)」煮湯,王國慶耆老說相當好吃。抓蝦米則會把有許多樹葉的樹梢綁成一把,放在水裡兩天,葉子泡爛之後蝦米會去吃,再用桸仔(hia-á,撈魚網)撈起來,水瀝乾之後就會剩下蝦米。

王國慶耆老說,楠梓仙溪的長臂蝦與大臂蝦則要透過放置蝦籠的方式捕撈,蝦籠中會置放混和米糠跟飯的糰子捏成圓球狀,接著烤成香酥的餌料,蝦子便會來食用。烹調蝦類的時候,可以把長臂蝦的長臂肢解、剁碎後熬湯,十分鮮美。在楠梓仙溪深潭處,可以放置棍釣,有硬棍和軟棍兩種,硬棍只有一門,軟棍因為很多門魚鉤,長長的魚線在水中浮動看起來軟軟地稱為軟棍。在湍急河流處則會放置用山棕、竹篾做成約 3 公尺的魚床,水沖向魚床退去之後魚就會留在床上。或是在冬季淺水的時候,魚會從淺處往深處移動,也可以在牠的移動路線上放置魚床。另外漏斗狀的笴也是在激流處會使用的捕魚法。

透過匏仔寮部落耆老對於聚落的漁場認識,可以認識到楠梓仙溪流聚落的居民,因居住在溪流附近,因此和水文的關係十分親近,漁獵行為可以說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因此居民們多有進行漁獵的經驗。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王國慶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1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2.991222219505445
所在地-經度
120.55237266277459
是否開放
時間分期
戰後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