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大田社區鄰近的楠梓仙溪河段,攝於高雄市甲仙區甲仙大橋。大坵園等甲仙區楠梓仙溪流經的聚落,在 1960 - 1970 年代因物資匱乏、生活困苦,居民會依賴鄰近水域或山溝進行漁獵活動,以此獲取生活所需的營養。而楠梓仙溪正位於大田社區前方,也成為鄰近聚落最重要的漁場之一。
大田社區耆老童鑾花(1936 年生)說,小時候約略 10 歲(約 1946 年)時,會去現今甲仙橋下的楠梓仙溪,以「做水」(一種圍土捕魚方式)或是透過棍釣、放笱等方式捕捉魚蝦,抓到之後會拿到甲仙販賣,以獲取金錢。大田社區耆老鍾瓊美( 1935 年生)早年自內門溝坪嫁到四社寮,後與先生搬遷到大田社區後,先生也會去離家最近的「大溪(即楠梓仙溪)」放笱。大坵園聚落耆老陳上忠( 1938 年生)也回憶,小時候就會步行到楠梓仙溪抓蝦,或是在溪中較深的潭裡釣魚。
除了楠梓仙溪,流經大田社區的楠梓仙溪支流或當地人口中的「大溝」,也是當地居民早年的漁場。童鑾花耆老回憶早年秋雨過後,會到家後方的山溝抓魚、蝦;鍾瓊美耆老也有山溝抓蝦的回憶。大田社區大武壠族裔耆老潘金福( 1940 年生)則說,兒時會在家旁邊約 3、4 公尺寬的大溝圍土抓魚。
居民從事漁獵活動,主要是因為早期物資取得不易,而不得已自溪流中增加食物來源,因此儘管現今 約於 1940 、1950 年代出生的耆老多有溪邊漁獵經驗,卻不鼓勵下一代親近溪流。大田社區耆老潘三妹(1936 年生)會告誡小孩溪邊危險而不可去溪邊,並認為小孩不懂得如何進行漁獵,也不願意讓他們嘗試。 35 歲(約 1971 年)嫁到大田社區、客家裔耆老徐和妹(1931 年生)甚至說,她會告知小孩不能去溪邊,因為會有被原住民獵頭的鬼魂在那徘徊。
綜觀所述,這些社區的居民會使用楠梓仙溪最近的溪流段來進行漁獵活動,而漁獵活動以男性為主,女性偶爾會擔任協助的角色,如幫忙搬運石頭等,或是進行危險性較低的活動如放蝦籠。女性通常嫁人需要照顧小孩後,就較少進行此類活動。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童鑾花、鍾瓊美、潘金福、潘三妹、徐和妹、陳上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0 日、 4 月 28 日、 5 月 24 日、 5 月 25 日、 5 月 3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