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從灌排合一到埤塘串聯:桃園埤圳的現代化與轉型

從灌排合一到埤塘串聯:桃園埤圳的現代化與轉型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從灌排合一到埤塘串聯:桃園埤圳的現代化與轉型

桃園埤塘是聞名全臺的地理景觀,形成於清代先民拓墾時期,由於工法的落伍,雖然數量眾多,蓄水量卻不大,因而「三年二大旱」、「三年兩不收」,就成為桃園臺地的宿命。日治時期的1908年「八塊厝中壢埤圳工事」由日本帝國議會立法決議,1916年興工,直到1928年才完成桃園埤圳的現代化轉型工程,將2,300多口蓄水量少的看天埤,轉變成為水域面積遼闊,向下浚深、向上建造堤防的大型埤塘,並建設桃園大圳引大嵙崁溪水灌注入埤塘之內。此一重新設計桃園埤圳的工程計畫,是由「桃園埤圳工事」主任技師張令紀運用「關東流」的「灌排合一」水利思想,重新整併整合臺地上的水利系統,從而形成桃園的一大特色。雖然桃園臺地上的埤塘數量,遠不如擁有2萬3千多口溜池的淡路島,但是相較於淡路島上處處可見的小型溜池,桃園大圳埤塘的特色則是「大」:貯水量「大」、水域面積「大」。進入21世紀後,為因應極端氣候挑戰,陸續施行埤塘的串聯工程計畫,則讓埤塘水資源的調度更有效率,也逐步形成由「大圳灌注→埤塘蓄水→迴歸水利用→埤塘串聯」的一種屬於桃園臺地的新型態水資源運作系統。桃園市政府為賦予埤塘新生命,除了建設生態觀光埤塘,同時每年辦理的地景藝術節之中,在埤塘設置的藝術作品都是令民眾期待的重頭戲。從而讓埤塘在農田灌溉、魚介養殖等功能之外,更能成為市民休閒生活的好所在。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撰寫者
林煒舒
創作者
林煒舒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22/09/30
ISBN
2414-7729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