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古厝聚落坐落位置是祖先依風水觀念興建:東方有「後山」,在北面與南面有左鐘右鼓意義的兩翼小丘,以及西面有平坦田地,其中有江家開基祖「阿泰公」之墓以及「小土地公廟」,是形制完整的聚落。聚落內並因祖訓規定,整個聚落的建築群皆不可高於祖祠堂,因此聚落建築群皆保持一樓、雙落水屋頂形式。聚落內並保有各個年代興建的傳統建築:土造、竹造、磚造、混凝土造等各時期建築,豐富的年代建築、依然持續運作的家族公司制度、以及仍持續操演百年的宋江陣、吃公、入丁、祭祀、宗親會等傳統活動,使鹿陶洋江家古厝不論有形、無形的資產皆相當豐富 2010年3月高雄甲仙大地震後,楠西鹿陶洋江家聚落受損嚴重,九成以上的老紅瓦厝破損,其中有二、三十戶屋破牆倒。 江家古厝聚落,多為傳統木構架磚造建築,經此次甲仙地震,多數屋頂覆瓦錯位且破裂,明顯可見天光,沿屋簷處有十餘屋瓦滑落,江家故事館室內可見掉落屋瓦;立面部分,數間民房立柱與牆體分離,損害情況嚴重,已搶修完成。 1.鹿陶江家聚落為目前台灣保存完整的最大傳統單姓宗族聚落,居民能有共識,認同家族意象,具先民來台開發研究上的意義。 2.江家聚落風貌大致完整,維持原有空間紋理。 3.鹿陶洋江家古厝聚落在整體保存、建築多元樣貌及宋江陣等無形文化資產均足堪保存。 4.江家聚落建築格局橫跨多重年代,各年代之建物均展現在同一場域之上,有如台灣建築的演進史。 江家古厝聚落東面為後山—「鹿陶洋山」,北面與南面有「鐘」、「鼓」意義的兩側山丘,西面為遼闊的稻田。江家祖先江如南依據風水地理觀念興建江宅,坐東朝西,聚落後部靠山,左右有具有左「鐘」、右「鼓」意義的小山丘為屏障,屋子面向溪流。江如南亦將自己的墓地事先擇好,並訓令子孫不得遷徙,其為「阿太公墓」。 建築特色:江家古厝建築群,住戶數約30戶,建築物約有136棟,聚落以宗祠為中心,呈垂直水平分佈,建築格局為四進三院十三條護龍,約有136棟,目前仍保存的相當完整。 聚落基本結構為閩南三合院擴大為左(龍邊)六條護龍,右(虎邊)七條護龍,前後4進大院落的組合住宅。佔地共3.5公頃,總面積寬有160公尺,深210公尺,為4進3院13條護龍的建築格局,規模相當龐大,兼具對內凝聚、對外防禦之功能。 聚落內建築牆體以磚牆為主的約佔81%,其他為竹編牆、土埆厝、混凝土牆等。屋體架構以木構架為主佔61%,其他為竹構架、混凝土結構等。屋瓦以仰合瓦為主約佔67%。其他為水泥瓦、石綿瓦等。樓層數以一樓為主約佔98%。 因此,主要的建築構造為一層樓斜屋頂仰合瓦磚牆的木構架建築,除了部份更新與重建的房子,其他多有二十年以上的屋齡,並有數棟70~100年的房屋,做工及裝飾甚有特色,具有江宅歷史建築的文化意涵。 鹿陶洋江家古厝位於台南市楠西區內,曾文溪上游的丘陵間,四界環山,中央為大武壟盆地,是典型的農業區。台三線貫穿,且為曾文水庫必經門戶。 江家聚落沿台三線往北的西側路邊,可進入油車江家聚落。油車江家似鹿陶洋江家聚落型態,屋前有一魚池,屋後遠方也枕著一座山,並同樣有著多條護龍,雖然建築物的規模與種類較鹿陶洋江家遜色,但兩者若能善加串連,所形塑的農村聚落景觀,勢必為此地區建立更豐富的特色。 江家為目前台灣十分罕見的大型單姓傳統聚落,江氏祖先自中國福建漳州詔安縣約於1739年左右遷移至楠西區鹿陶洋,迄今約有270年左右。 閩南三合院擴大為左6右7護龍,前後4進大院落的組合住宅。佔地3.5公頃,面闊160公尺,總進深約210公尺。古厝由外而內,有拜亭、公廳、神明廳和祖祀堂4進。左右共分出13排房舍,共有136戶,現居住有80幾戶,另有上下埕、蓮花池、後山等戶外活動空間,整個鹿陶洋江家古厝的土地與建築物,皆屬江家共有產業。 1.鹿陶洋江家聚落內部分歷史建築,如土埆厝、竹筒厝、磚木混和構造物外觀及內部空間毀損,需緊急修復及部分修復,構架亦需加強保固。 2.江家公司祭祀公業制度,雖已維繫二百多年,未來在管理、營運上仍面臨人材斷層的危機,亟需正視。 3.2010年3月高雄甲仙大地震後,楠西鹿陶洋江家聚落受損嚴重,九成以上的老紅瓦厝破損,其中有二、三十戶屋破牆倒。 江家古厝聚落,多為傳統木構架磚造建築,經此次甲仙地震,多數屋頂覆瓦錯位且破裂,明顯可見天光,沿屋簷處有十餘屋瓦滑落,江家故事館室內可見掉落屋瓦;立面部分,數間民房立柱與牆體分離,損害情況嚴重,需立即進行搶修。原臺南縣政府文化處修復。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