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紅葉棒球隊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影片為「紅葉棒球隊」,拍攝於1968年6月至8月間,放映時間不明,片長11分08秒,音軌已毀損。

本影片將紅葉少棒的生活環境與成名經過整理成新聞片,並實地走訪紅葉村。在開頭可見紅葉村的村民日常生活與風景,居民交錯穿著布農族傳統服飾、現代服飾等,並從事洗衣、散步、照顧嬰兒、工作、縫衣等工作。鏡頭接著帶到紅葉國小的學生,學生徒步走進紅葉國小,聚集在操場上,老師在教室授課。隨後看到紅葉棒球隊的學生圍繞著教練,聽從指揮進行揮棒、投球、跳躍以及用球棒擊打輪胎等訓練動作。

隨後影片帶到第二十屆國校棒球賽的決賽,紅葉在臺北市立棒球場舉行的冠軍戰中擊敗嘉義垂楊國小,取得冠軍,並將獎盃帶回故鄉。紅葉的成就轟動臺東,7月4日,臺東縣縣長黃鏡峰和臺東縣議會議長蔣聖愛前往紅葉國小慰問紅葉棒球隊,並參觀學校的環境與紅葉棒球隊取得的各項榮譽。

之後鏡頭轉到6月20日紅葉棒球隊訪問臺中的3日行程,棒球隊前往省政府教育廳訪問潘振球廳長,隨後前往光復國小。在行程的最後一天和臺中聯隊進行一場友誼賽,現場人潮洶湧,擠不到觀眾席的觀眾只能爬到樹上。

最後,鏡頭來到紅葉故事的最高潮,紅葉迎戰日本關西聯隊,現場人山人海,隨後在紅葉攻下兩分後,鏡頭中斷。

紅葉少棒隊在1966年贏得臺灣省第十八屆少年棒球賽冠軍,並在1968年第二十屆少年棒球賽(影片中提及的第二十屆國校棒球賽)再次奪冠後,以其木棒打石頭練球的故事迅速走紅,受到臺灣各界的熱烈關注。本影片中也紀錄了孕育紅葉少棒的紅葉村風光,在當時紅葉村不過是一居住7、80戶布農族人的小部落,紅葉國小更是全校不滿百人的小學校。

1963年從卑南國小調至紅葉國小的林珠鵬校長,他為解決學生出席率不佳的問題,注意到小朋友大多喜歡爬山、打獵等戶外活動,也羨慕村中青年組織的棒球隊,便決定成立紅葉少棒隊,由邱慶成老師負責訓練。山區小學校的資源相較匱乏,球具、球衣等設備因陋就簡,木棒打石頭一說並非言過其實。終於,紅葉少棒的努力在1966年開始開花結果,該年紅葉少棒奪得第十八屆少年棒球賽冠軍,一炮而紅,在1968年又一次奪得全國冠軍,更在與1968年8月25日,擊敗來訪的日本關西聯隊,將紅葉少棒的聲勢推至最高峰。

紅葉少棒颳起的旋風,啟發了臺灣人對棒球活動可能性的想像,棒球不再僅限於島內的競爭,提高到了國際競爭的層次,更寄託了對國家的認同以及國人的自信心。本影片詳細紀錄1968年臺灣各界掀起的紅葉熱潮,也是臺灣少棒狂熱的起點,深具歷史價值。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紅葉棒球隊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04028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8/06/20 ~ 1968/08/25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