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中國農技人員在非洲的成就」,影片拍攝時間為1964年8月22日,放映時間為1964年9月1日,片長共7分38秒,音軌已毀損。
本影片分為兩部分,第一階段為描述派駐非洲賴比瑞亞的農耕隊長鄒梅(鄒魯之子)於1963年12月8日在多哥共和國境內發生嚴重車禍,同行四人中兩死一重傷,重傷者鄒梅於1964年8月22日搭機返回臺灣接受治療,並由行政院長嚴家淦、經濟部長楊繼曾、外交部長沈昌煥,與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之工作人員接機,隨後送往榮民醫院治療。並在其家人陪同下接受檢查之畫面;第二階段為描述農耕團在非洲工作的情形。記錄農耕團從商討規劃、開墾闢地、建造渠道、灑苗播種,整地插秧,施肥噴藥、採收稻作等過程。
臺灣針對非洲地區進行的農業技術援助,開端為1961年臺美合作推動的「先鋒案」。「先鋒案」主要推動方式為邀請非洲各國政府派遣農工界領袖來臺訪問及臺灣派遣專家訪問非洲各國,研究提供技術協助途徑,並由美國國務院提供資金援助。其計畫開展原由與當時臺灣與中共爭取聯合國內部的「中國代表案」關係密不可分,為獲得在1960年前後脫離殖民母國而大量獨立的非洲國家的認同,故欲藉由農技外援的方式,支取非洲國家在聯合國大會投票表示對臺灣的支持。
1961年11月,駐賴比瑞亞農耕隊前往非洲,成為臺灣派駐非洲的第一支農耕隊,接著是在次年3月抵達的駐利比亞農耕隊。兩支農耕隊皆成功在當地栽培稻作,後者更在撒哈拉沙漠中種植出水稻,一舉打響臺灣農耕技術的名聲。隨後不僅非洲國家紛紛前來邀請,更有中南美洲國家提出要求,希望派遣農耕隊提供農技援助。1962年「先鋒案執行小組」改組為「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以擴大執行該計畫;1972年又將「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與「外交部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合併為「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海外會),專責農漁業技術團隊之派遣,協助友好開發中國家農業發展。1996年海外會與負責提供經濟援助的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一同併入「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持續向開發中國家或遭天然災害之國家提供援助。
農耕隊在人數最多時期曾高達1200餘人,派駐於查德、尼日、賴比瑞亞、馬拉威、史瓦濟蘭等20多個非洲國家,另外在沙烏地阿拉伯、厄瓜多、巴拿馬、蓋亞那等西亞及南美友邦,也有農耕隊的工作足跡。當時農耕隊要克服的問題,除了與臺灣截然不同的氣候與土地,更要面對當地基礎設施不佳、政局不穩等因素,再加上中共政權的銀彈外交對抗等,讓農耕隊在執行任務上更是難加上難。而臺灣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外交環境日漸艱困,美國也於1973年停止援助先鋒案經費,農耕隊被迫逐漸退出非洲各國,僅在部分與我國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保留農技團。現今我國持續以農業國際合作方式,拓展雙邊與多邊友誼,努力提升臺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以穩固國際地位。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