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可看到乩童揮舞五色旗(帶表東西南北中),並有道士寫符咒,祭祀保安大地的畫面。也有眾人自備瓶壺取廟裡取鐵桶內「馬草水」的畫面。
犒軍也稱為「犒將」、「赏兵」,為臺灣民間普遍存在的五營信仰,對五營兵將作例行的犒賞、慰勞,均固定於初、十五舉行。在臺灣的漢人社會長期維繫五營信仰,都是基於多元宇宙觀,既在「有形」的世界外,相信另有「無形」的鬼神世界。故為了有形與無形之間的相互溝通,就形成諸般儀式及各種象徵物,犒軍儀式即針對駐守的五營兵馬,基於事人以事鬼神的原則,定期進行慰勞的儀式行為。主要的象徵物即為神案的五營頭;或安紥於四境的四個營頭,中營通常設於村中廟宇,從庄廟到土地廟俱有召請與安紮駐防的兵將,此一觀念仿效帝制體系的軍制,按照資於事人以事神的禮義,故需定期或不定期進行犒勞。
五營信仰的形成乃是古例,從古代社制衍變為地方聚落,尤其臺灣經歷移民社會的民眾移動,居民為了生存上的安居需求,亟需營造一個穩定、安全的社會領域。這種文化心理可視為一種「宗教人」本質,既需有形可恃的防衛措施也需仰賴神將營衛無形世界,形成「也要人也要神」的兼顧心理。五營信仰的形式乃基於「中央與四方」的世界模型,這種空間理念的普遍需求,有助於生存空間的領域感。故五方營衛的模型及觀念,仿襲王朝體制的五方軍制,轉變為神道的五方營衛,在信仰上支持五營信仰長期的存在,這種信仰成為漢民族的文化心理。在宗教史上既有道、法二派,也先後傳承安五營的儀式傳統,民眾既與儀式專家擁有同一宇宙觀,也就配合形成定期犒軍的慰勞動作,彼此之間相互呼應。
臺灣民間長期延續的犒軍習俗,在漢人社會裡相對保存比較完整,主要的維繫方式就是成為民俗,一般犒軍有繁簡大小之分,最簡便的就是在自家門口,對於境內常駐的五營兵將就近祭拜;通常在作牙時,既拜土地公也犒賞兵將,所祭拜的供品都較平常豐盛,民間稱這種習俗為「拜門口」。相較於此,地方村廟既有五營兵將職司衛護,通常會在廟門口栽一欉茅草,並放置一桶清水,民間稱為「馬草水」,用於餵食營將的兵馬。祭拜時間為月例的初一、十五,由各家戶的女性提著謝籃,籃中置放飯菜魚肉等供品,到廟前廟埕不必取出,只要依序排列置於地上,點香後進行祭拜,即為公儀式性質的犒軍儀式。目前配合現代社會的改變,在都會區或有些村鎮,由於上班事忙或壯丁外流者眾,既無法維繫廟前犒軍的古例,彌補的方式就是委由廟方代地方民眾備辦供品,仍然持續於初一、十五進行犒軍。儘管形式逐漸漸趨於簡化,但是犒軍的禮意仍然存在,可知祭拜的形式(禮文)、供品(禮器) 固然會與時俱變,但是禮義仍然維持不變。
參考資料:
1. 全國宗教資訊網,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5# (瀏覽日期:2022/06/04)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