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胡適先生之喪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影片為「胡適先生之喪」,拍攝時間為1962年2月24日至3月2日,放映時間不詳,片長為8分57秒,音軌完整清晰。

1962年2月24日早上,時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主持第5屆院士會議,在下午的酒會中突然心臟病發而逝世。隨後,他的遺體被安置在極樂殯儀館,其遺孀江冬秀悲慟不已,其子胡祖望也從美國飛回臺北看父親最後一面。時任總統蔣中正親自為胡適撰寫匾額與輓辭,紀念胡適在知識與文化的貢獻。治喪委員會決定於1962年3月1日,公開各界人士瞻仰胡適的遺容,包含各機關首長、青年學生、工農人士、外籍人士等皆前往致哀,蔣介石也親臨憑弔。3月2日早上舉行公祭,有許多政府機關、大專院校師生、學生團體、個人參加,前來向胡適遺照鞠躬、紀念、獻花,包含時任政務委員蔣經國與時任副總統陳誠及各部會首長。當天下午舉行家祭,封棺大殮之後,眾人把中央研究院院旗與國旗覆蓋在棺木上,接著出殯,移靈南港中央研究院,前往南港的路上人山人海,沿途皆是向胡適致敬的群眾,其棺木最後安置在中央研究院會議室內。影片最後回顧胡適生前於中研院院長官舍的住所,以緬懷逝去的胡適院長,旁白稱胡適是一位偉大與愛國的學者,他的離開是中華民國的損失。希望中華民國的青年學子與教育者們可以傳承胡適的學術精神與思想,並且為國家做出貢獻。

本影片記錄了胡適的逝世,藉此回顧胡適在中華民國學術與教育上的貢獻。胡適1891年出生於上海,1893年曾短暫居住臺灣。1910年9月,胡適到美國康乃爾大學深造,並在1914年獲得學士學位,隔年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追隨杜威(John Dewey)專攻哲學,1917年1月,胡適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掀起「白話文運動」的風潮,改變了中國文學傳統的寫作模式,5月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1917年7月,胡適返國至北京大學任教,主要教授「中國哲學史」。1919年2月,胡適撰寫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出版,以胡適博士論文為底本整理編纂,該書雖只出版了上卷,但其中以實用主義的觀點考察中國古代哲學,擺脫了中國傳統的經學形式,對近代歷史研究具有開創性的意義。1930年,胡適就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又在1938年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1946年9月,他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並於1948年當選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後他長期在美國居住,持續在當地大學教授有關中國文化、哲學的科目。

1957年11月,胡適返臺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一職,在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期間,他積極推動國家人才培育以及相關機構與制度的建設,在1959年2月成立「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長科會),即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今日科技部前身)的前身,他創設的「客座教授」、「研究補助費」等制度,利於延攬國外學人返國、安定學人生活及專心研究,為學術研究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胡適先生之喪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0285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2/02/24 ~ 1962/03/02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