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耆宿林獻堂先生身後哀榮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台灣耆宿林獻堂先生身後哀榮

本影片為「臺灣耆宿林獻堂先生身後哀榮」,拍攝時間為1956年9月21日,放映時間不明,片長共2分17秒,音軌良好。

本影片為拍攝1956年9月21日林獻堂先生之公祭。1956年9月8日病逝於日本的林獻堂先生,其骨灰運送回臺灣後,先移至臺北開南商工職校之靈堂舉行公祭,當日下午再移靈運回臺中霧峰故里安葬。臺灣省主席嚴家淦為公祭主任委員,副主委為黃朝琴。公祭隆重盛大,副總統陳誠以下官員多人至靈堂行禮致敬,地方人士共有6千餘人奉迎林獻堂先生移靈抵達故里,住戶備有香案迎接。臺中市各界聯合設壇於市政府門前,由嚴家淦率領舉行路祭。

林獻堂,生於1881年,臺中霧峰人,號灌園,為林文欽的長子。1895年,清朝割讓臺灣給日本,日治初期林氏曾任霧峰區長。1907年,林氏在日本奈良觀光時面會梁啟超,在1911年便邀梁啟超遊臺灣並訪萊園,兩人思想和學問多有交流,且深受梁啟超的影響。1913年,林獻堂認識日本政界重要人物板垣退助,板垣來臺發起同化會,臺人為增取地位之平等加入者甚眾,但終不為臺灣總督府所容。林獻堂一生從事許多社會與文化相關運動組織。如發起捐獻創立臺中中學校,因其認識到臺灣人受近代教育的重要性與急迫,便邀地方仕紳一同響應,而有1915年臺中中學校之設(今臺中一中)。1920年3月東京留學生成立新民會,林獻堂被推舉為會長,隔年開始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1年又任臺灣文化協會總理,1923年4月出任《臺灣民報》董事長。1927年臺灣文化協會分裂時,與蔡培火、蔣渭水等人另籌組臺灣民眾黨。1937年因「祖國事件」,前往東京避難。戰後,應丘念台邀請參加臺灣光復致敬團,到南京與蔣介石會面,回臺灣後任職過彰化銀行董事長、省政府委員、臺灣省通志館館長等職。但二二八事件後,其主張常不見容於國民黨當局,1949年林獻堂以赴日就醫為由離臺,自此不再踏上臺灣本土,1956年9月8日於東京逝世。林獻堂一生從事政治與社會運動,橫跨日本時代與戰後,結識許多有力人士,為各界敬重,有「臺灣議會之父」的稱號。一生留下龐大的日記資料,共有27冊,始於1927年,止於1955年,內容豐富,是研究臺灣近現代歷史發展的珍貴史料。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56/09/21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