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福隆海水浴場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影片為「福隆海水浴場」,影片拍攝時間約為1960年,放映時間為1960年8月1日,片長共1分25秒,音軌已損毀。

本影片拍攝於1960年的福隆海水浴場。時值夏日,大批民眾前往福隆海水浴場遊玩,許多家庭攜家帶眷,小孩仍穿著學生服,女性成人則穿著輕便洋裝、撐著洋傘。沙灘上豎立一支支大型傘,傘下是一個又一個家庭,有的人正在海中戲水、堆沙堡;有的則在沙灘上的傘下躺椅上休息、聊天。若玩水後餓了,眾人便移到沙灘餐飲店的棚子下飲食。在暑氣逼人的季節,福隆海水浴場人山人海,個個臉上皆洋溢著愉快的笑容。

1882年,時任愛知縣病院長的後藤新平發表了《海水功用論》,內容附有詳細的海濱療養法,同時在大野海岸開設醫療用的海水浴場,緊接著陸軍軍醫總監松本順出版《海水浴法概説》加以推廣,此後日本各地的海水浴場數量逐步成長,成為大眾在夏日的重要去處之一。臺灣設置海水浴場,便是在日治初期引進,稱作「海水浴場」;其概念與溫泉很接近,當作是「泡湯」的地方,提供民眾休閒遊憩及避暑,也提供學生施行「臨海教育」,近似於現代的夏令營的概念。就《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的統計,曾紀錄在案的海水浴場共有28個,自1924年起,全臺的海水浴場總數基本上都維持在10處以上。

福隆海水浴場前身為澳底海水浴場,是在日治時期的旅遊文化風潮之下所設立,隸屬臺灣鐵道部;戰後,則改由貢寮鄉公所及三貂灣區漁會合資經營。1959年7月,臺灣省政府核准交由臺灣省鐵路局經營,一直到1989年10月經省議會決議移交省交通處旅遊事業管理局, 之後由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管理迄今。近年來,福隆海水浴場除了是夏日玩水、旅遊的好去處之外,自2008年起更開始舉辦「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結合國內沙雕創作者及英國、愛爾蘭、美國、墨西哥、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荷蘭、法國、瑞士、義大利、比利時、新加坡、日本、中國等國家的創作好手一同共襄盛舉,穩定帶動周邊景點的旅遊活動人潮,成為我國負有盛名的海水浴場之一。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福隆海水浴場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0284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0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