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阿里山公路通車」,拍攝時間約為1974年,放映時間為1974年6月1日,片長3分7秒,音軌完整清晰。
阿里山公路在1969年時已由嘉義縣政府策畫,希望能直接開闢一條通往阿里山的公路。該項工程耗資6000萬元預算,經過5年的時間,阿里山公路順利於1974年完工通車。完工後,嘉義縣各單位的首長們一起搭乘試營公車,視察與體驗公路成果。
此公路共有阿里山、十字路、石棹等三段,分別由省林務局、省公路局及嘉義縣政府負責開闢。當中,十字路站作為公路和森林鐵路的交會點,從此處到阿里山全長15公里的路程,是由林務局在1973年底開闢完成的。
海拔2200公尺的阿里山,具有豐富的物產,也是著名觀光勝地,原先的對外交通僅依靠單線行駛的森林鐵路,而嘉義縣政府為了發展觀光,曾貸款2000萬元以改善阿里山公路。隨著公路在1974年完工,讓嘉義縣擁有完整的山地道路網,使阿里山的特產,可以更為快速的運送至各處,而觀光遊客也可以更為便利的抵達阿里山的名勝與觀光勝地。此公路替嘉義的發展推向新的里程。
今日的阿里山公路,又被稱作是省道臺18線,是1982年所完工的「新橫貫公路嘉義玉山段」,起點從嘉義縣太保市,一路經阿里山,延伸至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遊客中心。
1950年代以前,雖然阿里山在日本時代已開設森林鐵路,但大多數地區仍需要用徒步方可以到達,若是下雨則泥濘不堪難以通行,當時的道路條件皆不利於當地居民生活、物產運送以及觀光。因此在1950年代石棹、隙頂一帶的居民,開始向嘉義縣政府倡議與奔走,希望可以建設道路以回應當時人們的需求,其中又以石棹地方人士劉通陶、鄧金票以及薛金輝三人作為積極。
由於當時臺灣各地物資缺乏、經濟困窘,難以籌出建設道路所需的經費,因此地方居民各自出錢出力,並藉由變賣美援的物資(以麵粉居多)逐漸籌措出所需的資金。從1959年開始,地方居民依靠人力與簡單機械,胼手胝足的開闢道路,經過五年的努力,在1964年,完成觸口經隙頂再到石棹的道路,此道路即是阿里山公路的前身中興產業道路,也因為這條道路是藉由變賣美援的麵粉而來的,又被稱作是「麵粉路仔」。然而雖然此道路一定程度改善交通,但由於仍是土石路,遇到下雨仍難以行走。
在1960年代,由於阿里山的物產運送與觀光的需求,包含嘉義、雲林、南投縣政府都有提出建設阿里山公路的路線規劃,而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也在1965年親自巡視阿里山以及山區公路預定線,並在同年12月省政府提出三條研議的路線,其中一條即是沿著中興產業道路往阿里山延伸,另一條則是從南投延伸至阿里山,而後者的路線在當時幾乎已成定局,然而因為所費資金甚鉅,此議一直遭到暫緩擱置。
在嘉義縣政府方面,從1969年開始,利用聯合國提供的物資,逐步修建石棹到十字路的路段,但在中華民國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地方上無法再有聯合國的資助而讓建設停擺,但此時省政府為回應地方的需求,將阿里山公路分成三個路段由三個單位共同建置而成,觸口到石棹段(原有的中興產業道路)由嘉義縣政府負責改善,石棹到十字路段由省公路局負責,而十字路到阿里山的路程則是由省林務局所負責。此建設耗資6000萬元,並在1974年6月完工通車,也是本新聞片所紀錄下的時刻。
從新聞片中可以看到公路雖已完成,但路況不佳,也有不少路段是土石路,對於觀光發展仍不盡理想。最後,阿里山公路透過1979年正式動工的新中橫路線,將道路做了大幅的改善,並在1982年完工,此公路才擁有今日所見之樣貌。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