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嘉南大圳灌溉渠道內面工程竣工」,拍攝時間為1970年,放映時間不明,片長共1分16秒,音軌毀損。
本影片主題為1970年的嘉南大圳灌溉渠道內面工程竣工典禮。典禮畫面中可見臺灣省主席陳大慶乘專機抵南部參與典禮,臺南縣縣長劉博文和臺南縣縣議員梁許春菊等官員前往接機。竣工典禮由陳主席主持,並前往嘉南大圳出水口剪綵。影片畫面中最後可見眾人參觀出水口噴放水柱注入灌溉渠道。
嘉南大圳於1920年開工,峻工於1930年,是當時臺灣、日本和東亞最大的水利工程。日本治臺後,為解決嘉南平原大多是缺水灌溉的看天田和鹽分地,灌溉條件不佳等問題,臺灣總督府藉由公共埤圳、官設埤圳、水利組合等政策來掌握水權和改善灌溉。1919年8月成立了「公共埤圳官佃溪埤圳組合」,由八田與一技師負責設計和工程事宜。嘉南大圳完工後,有效改善嘉南平原的灌溉情況,土地價格隨之升起,耕地型態也有所變化。嘉南大圳的出現,使總督府可有效控制水權,制約農民作物種植的意象,確保甘蔗產量的穩定,圖利製糖會社,農民反而有所制約。嘉南大圳的興建,始終都有反對的聲音,更有人諷刺為「咬人大圳」、「水害組合」等稱呼,反對大多來自於對三年輪作和水租負擔增加的不滿。戰後,嘉南大圳水利組合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1946年成立「嘉南大圳水利組合接管委員會」。1960年,臺灣省主席周至柔主持嘉南大圳灌溉渠道內面工程開工典禮,此計畫原訂為期8年,灌溉土渠道的砂質壤土輸水損失較大,渠道實施混凝土內面工可減低輸水損失、提高輸水配率,以節省水量進而增加灌溉用水。據估計,本項工程完工後可節省水量達1億4百萬立方公尺,多省下的水可擴充水稻、甘蔗、雜糧等灌溉面積達12萬3千4百公頃。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