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防治烏腳病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影片為「防治烏腳病」,拍攝時間不明,放映時間為1974年3月1日,片長共5分19秒,音軌完整清晰。

本影片主要介紹1961年至1974年於嘉南地區沿海一帶的烏腳病情況。由於嘉南地區沿海一帶地勢平坦,居民大多從事曬鹽、漁撈和養殖事業,以往這些地區沒有自來水的設備,居民大多飲用井水,而地下水含砷量過多,引起慢性砒霜中毒,發生烏腳病,歷年來罹患烏腳病的已高達1500多人,臺灣省政府鑑於烏腳病的嚴重,特在北門鄉設立烏腳病防治中心,分有門診和住院兩部份,且一律免費治療,每天門診的病患平均約有30多位,都由王金河醫師主治。

烏腳病狀是由於飲水慢性中毒形成血栓性動脈阻塞,患部皮膚角化,而呈現木炭似的黑色,是以稱為「烏腳病」。初患者大都從手指或腳趾開始,逐漸向上惡化,目前尚無特效藥可預防和治療,只能延緩惡化,必要時只有切除患部以制止蔓延,所幸的此病不具傳染力。病患不分性別、年齡,但以中老年人居多,大都是體內的砷量到達某一程度所引發。以影片當下的醫療技術,將烏腳病的患部及早切除是遏止蔓延、維護生命的唯一辦法,防止中心的手術工作由柯丁選醫師負責,13年來執刀過的切除手術已有1100多人。切除部分肢體的患者可免費裝義肢或提供輪椅,並給予復健訓練。防治中心更協助截肢患者進行技藝訓練,使患者在術後能習得一技之長以維持工作。烏腳病的治本方法是廢棄水井,普遍設置合乎標準的自來水,從影片中可知已完成自來水工程的有北門等8處,受益地區包括11個鄉鎮的126個村里,其餘地區也在積極進行之中。影片中可見醫生替病患診治和擦藥、截肢手術進行的過程,以及術後病患學習技藝、進行復健。

1950年代,在臺灣西南沿海的北門、布袋、學甲和義竹等地區開始出現烏腳病。經學者調查發現,烏腳病係因沿海居民普遍飲用井水的砷含量相當高,進而導致砷中毒。烏腳病患者起初目睹腳上出現烏黑的顏色變化,接著烏斑向腿上蜿蜓爬升,因而又稱它為「烏乾蛇」。由於醫藥不發達,病患多只能任其由麻木、刺痛、轉黑、潰爛,並隨著時間慢慢擴大,自四肢末端往上延伸形成黑色壞疽,無法治癒。

為防治烏腳病,政府規劃自1971年至1991年共4期20年的「烏腳病防治計畫」以執行預防、治療及救濟等工作。「烏腳病防治小組」主要負責策畫督導烏腳病防治工作,該小組任務包括有關烏腳病的調查實驗、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水質檢驗及自來水工程興建、患者的治療、裝配義肢及復健工作、有關烏腳病流行地區生活環境之改善、社區發展的推行、病患就業輔導及生活救助。而自第4期計畫結束後不再有30歲以下的新患者,烏腳病至此大致獲得控制。

王金河醫師一生貢獻於烏腳病的治療與防制,有臺灣「烏腳病之父」美譽,也讓他獲頒第七屆醫療奉獻獎,與多項醫療服務獎,感人事蹟被改編成電影《一隻鳥仔哮啾啾》,曾獲得1988年金馬獎觀眾票選第一名、亞太影展最佳影片。2006年,臺南縣長蘇煥智因有感王金河等醫護及教會人員的奉獻精神,對於社會具有正面的教育意義,故積極向文建會爭取經費,將「金河診所」整建為「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該紀念館經規劃後於2006年11月動工,並於隔年9月底完工啟用。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防治烏腳病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02718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74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