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縣麻痺兒童教育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新竹縣麻痺兒童教育

本影片為「新竹縣麻痺兒童教育」,影片拍攝時間約為1977年,放映時間不明,片長共2分1秒,音軌完整清晰。

1972年,新竹市西門國民小學對於染患小兒麻痺症的兒童實施正常教育,並給予細心照顧。影片中呈現出罹患小兒麻痺症的兒童於課堂認真上課的模樣,課程外,他們也會坐在陽光下互相學習演奏樂器,吹吹口琴;體育課時,各人撐著拐杖,進行較能負擔的簡易球類運動。新竹縣縣長劉榭燻也在百忙中撥空到場關心兒童的學習狀況,並帶來禮物致贈給學童。

小兒麻痺症是因小兒麻痺病毒感染,引發腦炎症狀,造成幼兒高燒不退,並出現肢體麻痺、殘障等後遺症,曾在1960及1980年代的臺灣爆發大流行。我國自1955年起將小兒麻痺症列為報告傳染病,當時每年確定病例數約有400到700例。由於小兒麻痺症可用疫苗有效預防,政府遂於1966年頒訂「臺灣省小兒麻痺預防接種計劃」,推動出生不滿1歲之嬰兒接受口服小兒麻痺疫苗(oral polio vaccine, OPV)2劑,自1971年起,出生不滿1歲之嬰兒,接受OPV 3劑之政策,加強預防接種,其後病例數即逐年降低,至1982年發生全臺大規模流行前,已數十年無確定病例。然而1982年6月,原先已近乎絕跡的小兒麻痺症,突然爆發全島大流行,引起全國恐慌。統計這一波小兒麻痺通報病例達1042例,當中98例死亡,經分析發現,高達6成6以上個案沒有接種疫苗,另有極高比例的個案則因接種不完全,仍遭感染。鑑於預防接種工作未盡落實,造成防治死角,為加強並落實預防接種工作及強化監視系統,自1983年起,推行國小一年級追加1劑OPV,統一接種5劑OPV,及嬰幼兒統一使用預防接種紀錄卡(黃卡)政策,自此以後,即無野生株病毒引起之小兒麻痺症個案,2000年,臺灣所在之西太平洋地區終於由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根除小兒麻痺症,並在2011年配合世界衛生組織規範,全面改用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IPV)。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77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