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臺大醫院試用小兒麻痺口服疫苗」,拍攝時間不詳,放映時間為1963年1月1日,片長1分8秒,音軌完整清晰。
本影片描述美國立達藥廠捐贈新型小兒麻痺口服疫苗阿立命(Orimune)給臺大醫院,以及人們排隊接種疫苗的畫面。小兒麻痺是一項可能導致殘廢或身故的傳染病,而立達藥廠所捐贈的阿立命口服疫苗,有多個國家使用,且臨床試驗顯示,該疫苗提供的免疫力可達98%,較沙克疫苗(Salk)來得高,也沒有發燒等不良反應。在影片中呈現出小嬰孩接種口服疫苗的畫面,由母親抱著嬰孩,護理師將疫苗盛裝於小杯子中給嬰孩喝下,過程十分平靜與安穩。
小兒麻痺症由小兒麻痺病毒所引起,人類為該病毒唯一之宿主,主要透過受汙染的食物、飲水傳染,範圍擴及全球。臺灣自從1955年起,將小兒麻痺列為報告傳染病,且於1966年推動「臺灣省小兒麻痺預防接種計劃」,規定未滿一歲之嬰幼兒須接種口服小兒麻痺疫苗(OPV),隨著政策的推行與疫苗接種劑量的增加,臺灣的小兒麻痺病例逐年降低,雖曾在1982年一度爆發大流行,但在衛生單位積極推動接種口服疫苗後,隔年疫情就已緩解,並於2000年經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為小兒麻痺症根除地區。
而小兒麻痺疫苗,主要可分成口服減毒小兒麻痺病毒疫苗(OPV)以及注射用不活化病毒疫苗(IPV)兩類。本影片所提及之阿立命疫苗為美國立達藥廠於1962年所研發之口服疫苗,該疫苗為液狀藥劑,每次服用一茶匙,需服用三次,每次間隔六周,並於1963年1月由臺大醫院挑選100位體內無小兒麻痺免疫體與腸病毒之孩童進行試用。目前小兒麻痺症在開發中國家及小兒麻痺疫苗接種率低的地方仍持續發生新病例,未完成疫苗接種者仍屬高危險群。在臺灣的防治史上,在1963年正式的使用三型的口服沙賓疫苗(Sabin),初步接種三次,對於95%以上的接種者均可產生較長的免疫力,大多數在接受一次劑量之後,即可產生保護力。也隨著病毒的根除且避免引發病毒衍生株的疑慮,臺灣在2011年配合世界衛生組織,全面改用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IPV)疫苗。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