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高雄出口加工區開幕典禮」,影片拍攝時間為1966年12月3日,放映日期不明,片長共2分07秒,影片音軌已損毀。1966年12月3日,高雄加工出口區建成典禮在高雄港中島商港區正式揭幕,並邀請副總統嚴家淦、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經濟部長李國鼎及各界重要人士參與。副總統嚴家淦為加工出口區建成紀念碑揭幕,典禮流程由經濟部長李國鼎主持,副總統嚴家淦致詞後,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為區內工廠啟動電鈕開工。隨後副總統等人巡視大地製衣廠等廠房,廠內女工正製作衣服、鞋子等產品。
1960年代,臺灣正面臨工業發展的關鍵時刻,卻因美援中止,使得國內面臨資金短缺的挑戰,加上農村人口快速成長,勞力過剩。政府為因應時勢變動,決定優先採取勞力密集及發展輕工業,並以拓展出口作為突破。為配合出口導向政策,立法院通過「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政府於1966年12月3日在高雄港創建國內第一個加工出口區─「高雄加工出口區」。高雄加工出口區設立之初以「拓展對外貿易、吸引工業投資、引進最新技術、增加就業機會」為四大目標,區內統轄各機關行政職掌,簡化行政程序,開創單一窗口服務,以有效提升工作效能;並利用免除進口原料、機器設備等進口稅、營業稅、貨物稅,吸引華僑及外國商人挹注資金投資,不僅可擴大國外市場,也可藉此引進新技術。而區內生產之商品以勞力密集產業為主,如消費性電子零件、紡織成衣、金屬、塑膠等。這些傳統製造業不僅消化了當時過剩的勞動人口,大量地出口產品也帶動臺灣的經濟發展,更在設立兩年內投資廠商便達到飽和,超越原訂目標。高雄加工出口區的成功經驗,促使楠梓、臺中等地陸續設立,皆收穫不錯的成效,共同開創了臺灣的經濟奇蹟。
加工出口區之後隨時代發展需求,代工方式也逐漸由低階轉為中階,再轉為技術密集、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類型。配合產業結構改變,2021年3月8日,全臺的加工出口區皆正式更名為「科技產業園區」,高雄加工出口區也更名為「前鎮科技產業園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