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年輪作試作區的命脈——新虎尾溪別線

跟三年輪作試作區的命脈——新虎尾溪別線有關的相片,共3張
跟三年輪作試作區的命脈——新虎尾溪別線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三年輪作試作區的命脈——新虎尾溪別線有關的相片,第2張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三年輪作試作區的命脈——新虎尾溪別線

嘉南大圳自1920年開工已屆百年,相較於嘉義、臺南地區,同屬嘉南大圳灌溉區域的雲林,卻於當代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用水之路,其中的異同與歷史發展脈絡,是了解箇中奧秘的關鍵。

1924年,雲林的二崙、崙背與麥寮地區,開始了三年輪作的試行。北雲林平原地帶之所以能成為嘉南大圳系統中最早通水、最先推行三年輪作的區域,除了濁幹線的興築以外,更要歸功於新虎尾溪別線。

新虎尾溪別線,完成於1923年,水源除了新虎尾溪的湧泉之外,更有自濁水溪引水,自新虎尾溪取水口開始,直至崙背後,再分作貓兒干、崙背兩條支線。貓兒干支線主要灌溉至現今的崙背鄉豐榮地區,崙背支線則一路流至麥寮,灌溉範圍甚廣。新虎尾溪別線的通水,使得二崙、崙背與麥寮的農田得以水田化。

當代的新虎尾溪別線,由雲林管理處湳子工作站管理,主要工作為負責調節下游灌溉用水,面對水資源日益缺乏的問題,採川流式灌溉的新虎尾溪別線更需「一滴水當三滴水用」,因此除了濁水溪與新虎尾溪的水源外,也使用從西螺、虎尾大排回流的「回歸水」,作為補助水源。1980年代以前,回歸水的導流,還須以竹製蛇籠截水,1999年,進水口處改設橡皮壩,提升灌溉穩定能力。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三年輪作試作區的命脈——新虎尾溪別線 / 撰寫者:林品中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Route&id=67210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林品中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